他的音乐天赋被激活
读五年级时,田步高看见了一支笛子,是邻居家的。那时,在农村孩子眼里,这可是个稀罕物。
记不得是怎么贴的膜,也没人教怎么吹,田步高竟吹响了。尽管不成曲,但很好听。于是,找来一段谱子,捣鼓了几天,笛声悠扬。一个孩子的音乐天赋,就这么激活了。
上初中了,学校宣传队有把二胡,田步高拉了一把,有模有样。又迷上了。但不是轻易能拉到的,便想自己买一把二胡。
他跑去工地,替人家敲砖头,一车能挣两毛五分钱。敲了三车,挣了七毛五,身上还有4毛零花钱,凑起来,1.15元,买了一把二胡,蛇皮竹筒的。至今,这把二胡还留着。
21岁,师范毕业。许多同学被分配到周边郊县。而田步高,因为会吹拉弹唱,被分到了梅岭小学。这是田步高能够记得的一次特殊待遇。
他研制出“扬州第一筝”
1970年7月,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到扬州演出,轰动全城。扬州也有了办“小红花”的想法。田步高被一眼相中。
扬州小红花艺术团成立,田步高一干就是八年。
“谁家无画鼓,何处不银筝。”扬州的筝艺活动,只能从诗句中寻觅。田步高萌生了制作古筝的想法,“让扬州的古筝像上海的钢琴一样多。”
可是,连个样筝也找不到。1976年,在南京艺术学院,找到了一位老教授,画了样。一个月后,田步高研制出了“扬州第一筝”。
有了筝,办了培训班;后来,又办了厂,制作古筝。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田步高开始仿制古琴。后来,龙凤牌双弧古筝、仿唐古琴先后通过省级鉴定。
他踏上复兴文化遗产的苦旅
田步高被冠以古筝教育家、琴筝研制专家、艺术活动家等多个头衔。香港(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主席郭庆忠评价:田步高创造了筝坛琴界八项第一。
这其中,有全国第一次“百筝大齐奏”,中国音乐史上的第一个“百琴工程”,中国第一家民间“琴筝艺术博物馆”等。
2007年6月,田步高被授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7年8月8日,奥运倒计时一周年,北京居庸关长城上,田步高带着百部琴筝,协办了大型民族器乐演奏会。同年12月12日,田步高与儿子田泉携29张历代名琴,在北京举办了“中国古代名琴复制成果展”。
北京是第一站,其后,29张历代名琴还将赴新加坡及港澳台巡展。今年4月底,奥运倒计时100天,29张名琴将回到北京,在响水湖长城奏响。
在琴筝研制与普及的路上,田步高走了30年。“现在,似乎事业有成,但企业经营还是个负数。”
这是一段复兴文化遗产的苦旅,但田步高仍在孜孜寻觅。他的寻觅,让人充满敬意和好奇。
一张老板桌,一台电脑,现代气派。
一位老人,面前横放一张古筝,庄重古典。
宽大的办公室内,两种气息,迥异中极力交融。
老人右手抹、挑、勾、剔,左手吟、揉、按、滑。他专心弹奏,沉浸其中。
乐声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
是《高山流水》,一曲令人沉醉的“伯牙遇知音”。
老人65岁,名叫田步高,扬州华韵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苦觅知音30年。
寻找现代人的美丽知音
摆脱“博物馆艺术”
记者:你先吹笛子,后拉二胡,后来怎么想到做古筝呢?
田步高:扬州有灿烂的音乐文化积淀。“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在历代赞美扬州的诗词歌赋中,都可以找到这一文化现象的写照。而古筝,是传承的载体之一。但当时,古筝几乎绝迹。
相比古筝,钢琴的历史才200多年,却大受欢迎。古筝为什么不能像钢琴一样普及呢!抱着这样的想法,做成了扬州第一台古筝。
记者:从研制古筝,到仿制古琴,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田步高:古人信奉“琴棋书画”,琴则被列为“四艺”之首。古琴是中国的国粹。古琴艺术是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经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活化石,在世界古今文化中,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积淀最深厚。相传,从伏羲削铜为琴,神农绳丝为弦,至今3000多年,留下了200多部琴谱、3000多首琴曲及古琴的诗词歌赋,形成琴道、琴论、琴家等系统科学的琴学理论。这是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岂能在今人手中消失!
记者:去年6月,你被授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这是否说明,你在仿制和普及古琴上成效显著?
田步高: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申遗成功。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件盛事,但同时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悲哀。因为再不抢救,古琴就成了“博物馆艺术”。
古琴难做,好琴难求,知音难觅,让今人对古琴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这不利于古琴的推广。所以,首先要让“弹者有其琴”。于是,我们开始研究仿制古琴,将传统的古琴型制进行拓展,从历代传于后世的51式拓展为100种。
向奥运寻觅知音
记者:古琴与知音是怎么联系上的呢?
田步高:这里有一个典故。传说,一次,先秦的琴师伯牙,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后来,这段传说被演绎成了一种“知音文化”。
记者:今天,知音文化有什么意义?
田步高:中国古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引起了许多外国朋友的关注。他们到中国购买高档古琴。日本、德国还兴建了“伯牙古琴台”“知音亭”,将知音文化延伸为诚信文化。
记者:2006年,你自办首家民间“华夏琴筝艺术博物馆”,是否有着同样的寄托?
田步高:现在,博物馆共有古琴100张,古筝近百台。从斫琴、琴家、琴曲、琴派、传说、故事、诗词歌赋等,全方位展现古琴乐教文化和知音文化的精粹。
记者:古琴的推广与普及如何?
田步高:近年来,各地学琴、弹琴、赏琴、藏琴、斫琴在升温。
1977年,美国旅行者号宇宙飞船升空时,携带有一碟喷金唱片,其中就有我国琴曲《流水》。这是我国古琴曲第一次寻觅宇宙知音。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带着《高山流水》等32首乐曲奔赴太空,向月球寻觅知音。
记者:我注意到,最近,围绕北京奥运会,你正在推出一系列活动。这是不是也可以说成向奥运寻觅知音?
田步高:“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宗旨之一,而古琴艺术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闹中取静”的财富
记者:古琴的推广,能带给现代人一个怎样的境界?
田步高:孔子听琴“三月不知肉味”,伯牙弹琴“沉鱼出听”,成连抚琴使“六马仰秣”,司马相如弹琴博得卓文君的爱情……
古琴是寂静的艺术,琴声典雅,琴韵平和。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当各种心理疾病缠身时,当孩子们沉迷于网络时,古琴艺术可以让人们返璞归真。
记者:琴筝推广,是否给你和你的企业带来了滚滚财富?
田步高:其实,到现在,公司还是负债经营。就拿古筝来说,小筝厂如雨后春笋,一哄而上,导致价格的恶性竞争,古筝制作几乎变成了一份“木工活”。
记者:家里的生活怎样?
田步高:住的房子40平米,很老了。
记者:听说你儿子现在跟你一起干?
田步高:是我的二儿子,叫田泉。他6岁学古琴,后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留校当了3年老师。
现在,我让他去北京,负责推广古琴。为这,夫人怪我,害了孩子。可是,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只有朝前走。孩子不帮我,谁帮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