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探讨人生真谛,感悟艺术精神。”很喜欢央视“艺术人生”这个栏目,尤其偏爱这句台词。采访市艺术剧院乐队队长、国家专业扬琴讲师演奏员胡琴,很容易被他身上那种艺术气质所感染。尤其听他讲曾经的奋斗历程和对艺术的感悟,让人深受启发。也许,他的人生就像是一面镜子,让同在艺术道路上跋涉的人,可以看到自己,知道自己该走的路——
望子成龙学艺术
名字里都带个“琴”字,胡琴说他注定了与琴有缘。从7岁学琴开始到现在,胡琴和他心爱的扬琴相伴已经迈过而立之年。
胡琴最开始学琴,缘于一个农民父亲对孩子望子成龙的期望。家住潜江农村的胡琴,小时候因为家里穷,甚至连上学的费用都负担不起。怎样让儿子长大有出息?成为胡父的一块心结。
在胡琴读小学二年级那年,恰逢他在部队文工团工作的堂兄从部队转业。胡父深思熟虑后,决定在不放松对胡琴文化教育的同时,让他跟随堂兄学习音乐,希望能寻求一条有利于他发展的道路。
正是这一决定,改变了胡琴的人生。胡琴回忆,那时,每天放学后,看着同龄的孩子们尽情地在院子里做游戏,而他却只得乖乖地放下书包,跟着堂兄学习乐器和乐理知识。因为年纪还小,以前又没有接触过音乐方面的知识,胡琴刚开始学得比较吃力。而堂兄偏偏又是个认真而严厉的教练,一有不对的地方,往往是大声地呵斥,这让幼小的胡琴常常因为委屈,眼中饱含着泪水。
幸好堂兄也发觉了这个问题,觉得这样教下去,不仅不会将胡琴教好,反而会让他对音乐产生反感。于是,堂兄将胡琴托付给自己同在部队文工团转业的任姓战友。这位战友不仅弹奏得一手好扬琴,而且性格温和。此后,胡琴正式跟随任老师学习。
任老师对胡琴很好,他的教学风格也很风趣。在接触乐器时,他会先给胡琴介绍这些乐器,还会讲一些与音乐相关的传说与故事,这让胡琴觉得学习音乐非常有趣。特别是在胡琴练习得疲劳时,还会演奏一曲,引导胡琴在扬琴高雅、优美的曲音中学习知识。
入门后,胡琴进步很快,不仅学会了识谱、演唱,还学会了演奏扬琴、二胡、竹笛、巴乌等多种乐器。
练过方知甘与苦
1983年,小学毕业后,胡琴通过考试进入当时荆门的花鼓艺校。这为他走向艺术的殿堂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那段日子,可以说是胡琴练琴练得最苦的一段日子。真正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最冷的时候,胡琴的手都冻伤了,每天还坚持拿着琴箭,一声不吭地敲击着琴键。在同龄的孩子中,他是练习得最勤奋的一个。为了让左右键的敲击能均匀、一致,甚至于能集中在一个点上,他常常是在3个小时的课程后,再单独加练。
在这群学艺术的孩子中间,因为基础本来就好,加上人听话、学习又刻苦,胡琴很受老师的喜爱。业余时,胡琴还常常往老师的宿舍跑。除了多向老师请教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师宿舍里有部收音机,可以听到他喜欢的扬琴演奏声。
“站花墙”、“秦香莲”、“醉打金枝”这些曲目他都耳熟能详,“高腔”是什么?“起水”是什么?这些曲目中的专业戏曲知识,也逐渐被他所熟悉。
三年后,成绩优异的胡琴被推荐到武汉音乐学院进修。在湖北音乐的高等学府,胡琴更加认识到要想取得优秀成绩,必须要勤学苦练。在这里,光学不练、纸上谈兵是行不通的。老师组织同学们合奏、独奏,稍有松懈就会跟不上大家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