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持姜磊
“嘚哩咯咙咯哩咯咙咯哩咯咙咙咙……”每天上午,福州西湖正对面的闽发西湖广场一户11楼的人家里,都会响起阵阵京胡声。
京胡所伴的,是福州地界上老老少少、各个行当的京剧票友。
拉京胡的,是一位88岁的老人,他的名字叫许冠群,梅兰芳琴师徐兰沅的“关门弟子”,当年福建京剧团的京胡名师。
“在我这个岁数能够拉胡琴的,在全国恐怕都没有。”说到这里,老人不无得意,“您看我,现在每天都能拉几个小时,我一点都不觉得累。”
福州京剧票友大半是他教的
“他每天起来,都要整理京胡,准备茶杯,等着别人来唱戏。”许冠群的老伴王碧华说,家里二十多双拖鞋,经常都不够穿。
1986年,在福建京剧团拉了十几年琴的许冠群退休了,但他没放下手中的京胡。哪里有京剧演出,哪里有人想学京剧,只要打声招呼,许冠群就骑着自行车赶过去。
“可以说,福州现在两三百名京剧票友,一大半都是老许的学生。”王碧华说,连她自己唱的小生,也都是许冠群教的。
“这么多学生陪着我,我才不寂寞。”许冠群觉得,现在都在喊振兴京剧,“我觉得京剧振兴,还得靠业余的票友。”现在他别无所求,只求有更多人喜欢京剧。
凭一把福建琴成“琴王”关门弟子
“我是被骗过来的。”谈到怎么来到福建的,许冠群一语惊人。1952年,在上海过了几年拉琴自乐、结交票友的日子后,许冠群接到一名师弟的邀请来福州玩。
“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啊,从上海到福州,先得从上海坐火车到上饶,再从上饶坐汽车到南平,最后还得从南平坐船才到福州。”许冠群说,到福州后,师弟请他加入解放军三野十兵团京剧团当琴师,这个团第二年就集体转业成了福建京剧团。一段时间后,许冠群想回上海,无奈琴拉得太好,当时的省文化局坚决不放人。31岁的许冠群就此呆在了福建,一呆就是半个多世纪。
不过,福建也给了许老先生很多难忘的回忆。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他用一把在福建制作的胡琴,拜了“琴王”徐兰沅为师。
1973年,许冠群获得了一次去北京学习样板戏的机会,他便去拜访了当年梅兰芳的琴师———京胡大师徐兰沅先生,并带了一把在福建制作的京胡给徐先生鉴赏。这把京胡,紫花萝的杆,湘妃竹的筒,拉出来的声音特别脆亮。徐兰沅对这把京胡赞叹不已,当场叫许冠群演奏一段。
“我当时灵机一动,就拉了一段徐老先生常用的过门。”许冠群说,徐老先生听完演奏后,非常高兴,还为他的胡琴题词:高矮宽窄适合。题完词后,徐兰沅说:“当年有人磕头请我题词,我都没有答应。”机灵的许冠群,磕头拜师,成了徐兰沅的关门弟子。
琴声神似师父师父不服搞PK1922年,许冠群出生在上海一个曲艺家庭。五六岁时,他开始跟父亲学拉京胡。
小学毕业后,12岁的许冠群进入当时大名鼎鼎的“厉家班”,投入厉彦芝先生门下学习京胡。短短几年,天资聪颖的许冠群的琴艺便突飞猛进。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冠群随厉家班辗转到西南,在贵阳驻扎下来。
几年后的一个早晨,厉彦芝忽闻一段琴声,竟与自己所拉一般无异,循声而去,发现是许冠群在拉京胡。听过许冠群拉琴的朋友们都说他的琴声足以乱真,厉彦芝心中暗自不服,叫来一群朋友搞了一场“师徒比武”,让大家听琴声猜人,结果朋友们大都猜错。厉彦芝由此对这个徒弟刮目相看,甚至让他担任整个戏班的“首席琴师”。那一年许冠群17岁。
许冠群在厉家班一直呆到了20岁。有一天,19岁的许冠群和班里一名台柱子闹了矛盾,年轻气盛的他一气之下准备离开戏班。厉彦芝听到消息,赶忙来挽留,只见行李已经打包好,人却不见了踪影。师父毕竟了解自己的徒弟,厉彦芝知道许冠群喜欢体育活动,果然,许冠群被师傅找到时,他还在足球场边津津有味地看球赛。在师父的挽留下,许冠群答应再在戏班多留一年。
1942年,日军逐渐逼近贵阳,贵阳城内一片混乱。
厉彦芝上下打点,打算将厉家班转移到重庆。许冠群却选择留在贵阳,自此和厉家班分道扬镳。辗转到昆明拉了几年琴之后,许冠群在1946年回到上海。
征集令
为庆祝许冠群老先生从艺80周年,本报联合海西京剧票友协会、福建省京剧院将为许老先生举办庆祝演唱会。您认识许冠群吗?您和许老先生有什么故事吗?您想为许老先生送去祝福吗?即日起,本报热线968111征集“和许冠群老先生的故事”,以及“送给许冠群老先生的祝福”,欢迎拨打。
(来源:海峡都市报)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