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来杭演奏的香港著名箫笛音乐家谭宝硕
黄霑“沧海一声笑”中那一腔笛韵
《黄飞鸿》系列电影中所有的箫笛之音
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香港电影
配乐的元素中只要有洞箫或笛子
95%的旋律均出自谭先生的吐纳之间
事实上,他为香港电影音乐以及众多流行歌手实现了“中国制造”的梦想
香港歌星李克勤的单曲《情非首尔》中,采用舒伯特著名的《小夜曲》作为引子,作曲者又请到了香港音乐家谭宝硕,用民族器乐中的“洞箫”来演绎这段引子——在李克勤的粤语演唱下,全曲的元素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又是对西方室内乐的引经据典,又要弄箫舞清影,又借韩国首都“首尔”之名,表达两个恋人对“汉城”这个老名字的眷念。
对于李克勤来说,华丽的元素越多,新曲受人关注的机会就越多。
对于60岁的大师谭宝硕先生来说,每一次唇齿间吹动那些时髦的玩意儿,对他的艺术声誉就是一次考验。
舞文,弄墨,论剑,吹笛,吟箫。
在中国文人的意境里,箫笛自古不是俗物,她们和诗词、书画、剑胆琴心一样,是缀在我们头顶的那片钻石夜幕,是我们唯恐打碎的瓷器。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战战兢兢,像当代又一位吟咏诗人许巍所唱的,“只是将你轻轻拥在我怀里,仰望着蓝色星空”。
星空如野渡,无人舟自横。
而谭宝硕,就是站在这渡口的过客,思虑良久,勇敢地将这叶文人墨客轻易不敢触碰的扁舟,含在唇齿之间。他鼓动唇舌,如同鼓动生风的双桨——在香港当代音乐史上,谭宝硕一方面积极弘扬了中国民乐那些经典曲目,又原创产生了如《云门夜雨》、《箫中禅》等日后被唱片业流传广泛的曲目。值得一提的是,谭宝硕还为香港当今的流行音乐植入了大量民族元素,他是香港著名词曲作者黄霑的旧友,香港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产生的大量电影作品中,留下了谭宝硕亲自演奏的很多笛箫之声。
他言之灼灼,眉眼生动,呼之欲出的是男性的智慧、性感与隐忍
谭宝硕出生于1949年,但凡接触到他本人,都无法将他与一个六旬老人联系起来。他身高至少超过一米八,身形挺拔,相貌清秀,鼻翼之间根本找不到所谓老人应有的“法令纹”。和他交谈,看他言之灼灼,眉眼生动,呼之欲出的只有男性的智慧、性感与隐而不发。
音乐家把他身上所有的优点都归功于他的母亲,母亲性格中善良而随遇而安的一面,对其影响颇深。谭家一门三子,父亲是香港的一个电影从业人士,父母离异后,孩子们跟随母亲回到广东。母亲只是打字员出身,带着孩子们安家在广东省政协的大院内,这令谭宝硕自幼接触到一批文史官员,与他们习字作画,并受到“岭南”画派的熏陶。谭宝硕成年后专注于笛箫的学习,日后成为“南箫”继承者之一。由于自由受到的书画训导,他不仅成为一名出众的演奏家,还是一名制箫者。此次来杭,他专门带来三管亲手制作的竹箫,均由8年前的青竹雕刻而成。他还制作并珍藏了一管由清代旱烟管制作而成为的箫。与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北箫”相比,以谭宝硕为代表的“南箫”继承者,传承了“南箫”工艺制作的浑朴与音色上的低沉雄浑。
他与黄霑、徐克、洪金宝都有交往,而黄霑是他最认可的一个艺术家
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谭宝硕参与了香港电影如《黄飞鸿》系列、,《刀马旦》、《青蛇》、《无间道》等音乐制作,以及香港“无线”制作的一系列电视剧,在这些影视剧中,只要采用民乐元素,95%的箫笛部分均由他参与录制。
而谭宝硕忆及已经离世的黄霑,至今唏嘘感叹,认为黄霑是港台音乐界中不可多得的性情中人。为我们至今所传唱的粤语歌曲“沧海一声笑”,其中箫笛部分即由谭所录制。谭宝硕回忆当年,“吹了数番,黄霑仍认为我没有吹出激情,他甚至熄灭了录音室灯光,抱着日后成为他太太的秘书,共舞一曲,为的是让我能激动起来”。
新闻背景——
由杭州市旅游委员会主办、江南会等承办的“江南笔会”暨《美术报》江南会创作基地成立仪式,昨天在杭州举行。艺术家孔仲起、马锋辉、林海钟等以笔会友,活动盛邀香港著名箫笛艺术家谭宝硕、著名古琴大师李祥霆到场,今晚,李祥霆将在江南会弹奏千年古琴“九霄佩环”。 (来源:杭州日报)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