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巨大的玻璃窗能看到不远处的青山,还有近在眼前的波光粼粼的湖水。窗棂像是画框一般把眼前的自然美景呈现出来。光从玻璃窗射进来,打在室内家具上的同时也打在玄色琴身上,线条修长,琴弦反射出奇妙跳跃的光。一只古筝只是安静地躺在那里,不知道是因为它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你也会觉得它正在如泣如诉的倾诉着什么,增加了整个房间的沉静的感觉。眼前的这个色调柔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爽自然的房间就是常静在北京近郊的工作室。
常静一年中的一半时间都不在这里,她或开着红色吉普在赶往剧场的路上,或是赶乘着国际国内的航班,飞往世界各国去参加音乐节和文化活动。而另一半的时间则是在这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中休息,调养身心,倾听自然的声音,和自然对话,从而汲取艺术的灵感,常静最新的两张个人专辑《常静》和《离弦》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最后制作完成的。
所有的这些,在常静被少年宫选中学古筝这个乐器的最初,她都是没有想到的。因为是真的喜爱,所以常静学琴的过程非常的顺利,从没有出现过现今因考级而学琴的琴童的痛苦。八岁时开始随启蒙老师龙德君学习古筝,11岁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17岁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随李婉芬及邱大成教授学习古筝专业,经过四年的学习,常静被选入中央歌舞团。
进入中央歌舞团可以说是实现了常静从小以来的梦想,她本以为可以过上她自小就羡慕的舞台生活,但是毕业后的现实是中国民族音乐一直都在低谷,传统的文艺团体体制受到了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表现在她的身上就是一年少得可怜的演出,而且没有人组织创作,演出的曲目也只能是一成不变的,和这个时代完全脱节的,没有一点活力的《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老掉牙的曲目。怎样通过这一古老的乐器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情感,使它焕发出现代中国的气息呢?自己的音乐之路该怎么走呢?中国民乐要怎样的发展呢?常静望着面前的到今天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的古筝,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
从1996年开始常静就开始尝试着做新民乐,因为这是一条全新的创作之路,根本没有一个可参考的标准,所以走起来异常的艰辛。因为常静的执著努力,她不断的被邀请去法国、葡萄牙、日本、西班牙等国参加国际音乐节进行交流,常静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古筝,认识了中国人通过民族乐器表达情感的方式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2002年被聘任为泰国公主常任皇家古筝教师,同年应著名音乐家陈其钢邀请,赴法国巴黎参加由法国交响乐团协奏,汤沐海指挥的《蝶恋花》古筝演奏。
2004年常静取得了她个人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成绩,由台湾原动力唱片公司出版其个人同名专辑《常静》和由广东美卡音像出版专辑《离弦》先后面市。并且六首单曲被美国REAL MUSIC公司收录。
《常静》的出版使常静非常高兴,这张同名专辑的出版不仅仅是常静音乐上的一大夙愿而且也是她爱情的结晶,这张专辑的制作人正是常静的先生。说来也是天作之合,在一次聚会上,常静和一个弹键盘的家伙即兴地弹了一个曲子,而两个人在之前没有相互了解的前提下所演奏的曲子,配合得非常的默契,常静在弹奏乐曲的互动过程中感受到了爱情的降临,第二天,他们成了一对恋人。专辑中的每一首单曲都记录着这对恋人从相爱到结婚的每一步心路历程,细心的听者能听出那潜在音乐中的细婉的情愫。
爱情和事业双丰收的常静的心态就像古筝的声音一样沉静,没有一丝的浮躁,在不用演出的日子里,她常常望着工作室外的自然之景,静静的感受着生命的力量,用心创造着她所想要表现的好音乐,想让这喧闹城市中的人们通过她的音乐感受到心灵上如水般的宁静,能使我们被禁锢的心解放出来,同她一起深呼吸这郊外清新的空气。
meimei:到现在,古筝对你意味着什么?是你朋友还是爱人?
常静:应该说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吧,是心脉的一种延伸。
meimei:说说你对你爱情的看法,你们太像才子佳人配了。
常静:我觉得最完美的爱情就是我们这样的,心身合一,天地合一。可以说真正让我感到了什么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什么是“琴瑟合偕”。
meimei:你怎么喜欢开吉普车?好像和古筝的安静的感觉反差很大啊?
常静:音乐不止就是静的,我也喜欢有速度的东西,在音乐中也有那种急速的表达,缓慢是情感的表达,加速度也是情感的表达,是一种宣泻的表达。
meimei:你最想让听者通过你的音乐感受到些什么呢?
常静:听出他们自己的感受,听到心里去。
meimei:唱片也已经发了,你对今后有什么期待?
常静:按着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音乐,期待能把每一个曲子做好,能把每一张唱片做好。
meimei:古筝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常静:可以说它改变了我的人生,但是它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心态平和。弦太紧声音不好听,弦太松也不好听,只有正好,才能有好听的声音。(来源:消费者MEI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