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奥运会文艺演出的节目之一《自然》作曲,缘于我近20年来与张艺谋的合作。”张维良说,从1990年张艺谋拍摄影片《菊豆》开始,他就开始了与张艺谋的合作,先后为《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等数十部影视音乐表演独奏,这些影片均在国际重大电影节上获大奖,并荣获最佳音乐奖。”
“大概上世纪90年代初吧,我还记得张艺谋第一次来学院找我时,我还住在学院刚分配的一间平房里面。他人很谦和,很有耐心,先是给我讲剧本,讲那个故事,然后就坐在那里,耐心地听着我一种一种试乐器,那一次是给《菊豆》配器,最后选择的是埙……我原来以为,一个电影导演对音乐的理解不会那么到位,想不到他非常细腻、非常有感觉。与他合作,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家对艺术追求的执著、对工作的敬业。”
临危受命:三天谱出“天人合一”
谈到这首《自然》曲子的创作过程,张维良告诉记者这首曲子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是一首“急就章”,从构思到作品完成,时间很短。“张艺谋找到我之前,曾为了这段《自然》的配乐,邀请了许多作曲家,并且已经‘枪毙’了近百件作品。5月份,他告诉我:“给你三天时间,把作品拿出来。”创作是什么?创作就是凭空想象。这三天,我在家闭门谢客,与外界断绝了一切联系。”张维良说,“我的构想是太极不是武术,不是功夫,它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因此,太极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时候,它应该更多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更具有现代的人文精神。因此,太极更应该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在一开始都是现代乐器的配乐,只在最后一段加入了我的笛子独奏。这首曲子出来后,张艺谋一票通过,在现场的彩排过程中,与人物表演配合得天衣无缝。”
家乡印象:传统现代完美融合
“此次奥运会给了我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我将中国的民乐、苏州的江南丝竹一下子推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眼前。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太极和现代理念嫁接得如此天衣无缝,就像我儿时记忆中的苏州和眼前的苏州一样,传统和现代、国际化和水乡特色在苏州同样融合得完美无缺。”
采访结束,张维良不忘寄语那些音乐弄潮儿:“我说自己的过去,不是为了忆苦思甜。现在到音乐学院来学音乐的外地孩子,都是家长陪着,乘飞机、火车来,有的还在学院附近住宾馆、租房子,这个都无可非议。我要说的是,不管时代怎么发展,要想在这个领域出成就,都必须付出超乎常人的代价!勤奋、刻苦,除此以外,别无它路!不要相信有些人讲什么‘音乐神童’,绝对没有那样的事情。我打功底的时候,每天都是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的苦练,这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来源:苏州日报 记者 蒋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