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花了三个月不到的时间,《梁祝》基本定型了,但当时并没有最后“化蝶”那一段。作品试奏后,在场的专家与师生听了都觉得很闷。孟波认为:“让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形象再美些,再亮些,应该要写‘化蝶’,这是爱情的升华,也是一种浪漫的、更为强烈的中国式的反抗。”
但何占豪觉得化蝶有宣传封建迷信的嫌疑,孟波解释说:“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是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不能把它与迷信等同起来。”听了这个意见,实验小组着手修改,作品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音乐结构上首尾呼应,主题也更加鲜明。
作品定型后由谁来首演也是一个问题,当时安排了两个人,一个是俞丽拿,她的演奏充满了激情,但音准略有欠缺。另一位是沈榕,音准没问题,但激情不如俞丽拿。当时考虑到新作品需要用激情来打动听众,最终就决定俞丽拿首演。
《梁祝》在文革时遭到禁演,1978年开禁,这只“蝴蝶”再次振翅高飞,多次获得国际大奖,包括连续四年获得香港金唱片与白金唱片奖,荣获中国首次金唱片奖与创作特别奖等。
在巨大的荣誉面前,矛盾也出现了。1992年,二胡改编版的协奏曲《梁祝》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上演,节目单上没有出现何占豪的名字。有人还发现陈钢多次在公开场合宣传《梁祝》时,漏掉了何占豪的名字。特别是在某次音乐会上,主持人在介绍《梁祝》时,引用了陈钢在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中所说过的一席话,将《梁祝》的创作与他的恋爱故事相联系,此时坐在观众席的何占豪愤然站起,大声喊道:“这是虚构的,陈钢的爱情与《梁祝》无关,……我把旋律都写好了,他才加入的……”这等于将两人的矛盾公开化了。
更让何占豪胸闷的是,陈钢还获得了美国斯卡莫大奖,这是一项个人荣誉奖。居然没有何占豪的份。2002年11月15日出版的《音乐周报》上报道的却是“中国作曲家陈钢创作《梁祝》蜚声中外而首次入选美国斯卡莫奖”。
后来何占豪也写了一些文章进行披露,据说还有一篇更具威力的文章压在书桌抽屉里。不过当年的小青年现已年过七旬了,阅尽沧桑的他们都为《梁祝》吃过苦头,也分享过荣誉,应该将名利看淡了。
前不久,陈钢与何占豪在上海电视台做一档纪念《梁祝》五十周年的节目时,终于相逢一笑泯恩仇,紧紧拥抱在一起了。
(来源:羊城晚报)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