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丽江,不能不提纳西古乐。纳西古乐仿佛成为流淌在美丽的丽江血液里的一脉河流,是它给丽江注入了新元素。而组建纳西古乐队、将纳西古乐介绍给世界人民的宣科更是我们了解纳西文明的一个窗口。
灰色毛衣、蓝色牛仔裤、黑色运动鞋——已是78岁高龄的宣科一身青年人服饰,似乎浑身上下充满了活力。回忆起过去,宣科颇为感慨:1978年,时年48岁的他刚结束了21年的监狱生活。
提到狱中的21年,宣科自嘲道:“我就当那是一次漫长的旅行。”“1978年我出狱的时候,正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的时候,我明白我要抓紧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宣科回忆起30年前从监狱中出来的情形,一脸兴奋。
在父亲的影响下,早在1942年宣科就在昆明一教会学校学习,主修西洋音乐,塑造了宣科的音乐功底和娴熟地道的英语。“音乐从未在我心中消失,我一直在思索自己到底要走向哪里,在狱中我还在思考音乐的种种课题。”
1978年,丽江地区中学急需英语教师,宣科终于如愿以偿当了一名中学英语老师。此外,他还在自家办起了英语学习班,教当地的娃娃学习英语,后来人一多呆不下,便转到街道办事处。在中学任教的5年里,宣科除了上课,还利用各种机会到丽江的边远地区采风、调查,一头扎进了纳西族的原生态文化圈中。
在对纳西文化的研究中,宣科与纳西古乐结下了不解之缘。纳西古乐是纳西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保留、弘扬的古老音乐,由调经音乐、皇经音乐、本土白沙细乐组成。它原是唐宋以来的词、曲牌音乐,在中原地区早已散失。因此,发掘和抢救纳西古乐是宣科这几十年来的夙愿。出狱之后,他一方面整理曲谱、培育新人重建乐队,一方面从理论上归纳研究,先后发表了数篇有关纳西古乐的学术论文,并到国内外多所著名学府演讲。1981年停办多年的纳西古乐队再次由宣科组建起来,古乐队里几乎都是年逾花甲
的老人,专门排练演奏中国古乐,如《浪淘沙》《水龙吟》《山坡羊》等。1988年,大研纳西古乐会组建起来。
1996年丽江大地震后,丽江这一尘封多年的世外桃源很快扬名国内外,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纳西古乐也有了向外界传播的机遇。如今,在丽江大研古城,每晚都有纳西古乐的演出。每奏一曲,台下掌声雷动,台上台下心心相融。在演奏会上,宣科既是演奏员又是主持人,前排正襟危坐的宣科先生时而挥臂击钹、时而闭目抚琴,一曲终了,他还会用幽默的语言串场介绍下一支曲子。宣科还带领着古乐队到世界很多国家演出,将纳西古乐传播到全世界是他的心愿。
人们都说宣科是个奇人、鬼才。在玉龙雪山沉寂静默的怀抱里,是他带领着纳西古乐走出封闭的大山。宣科的观点论说常常标新立异,引起音乐界、史学界、民俗界的关注,也引起了很多争论。如今的宣科正在为云南的文化旅游事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出谋划策,由他指导的小水井苗寨农民合唱团的演出令人震撼。
丝弦一拨春风起,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丽江发展变迁、少数民族同胞生活变迁和纳西民族文化发展的宣科感慨地说:“古人说做事要靠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对于纳西古乐来说,改革开放就是天时,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丽江的发展十分迅速。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丽江的现在,也就没有纳西古乐的现在。改革开放给我们创造了很多条件,否则再有天大的本事也做不成事情。”
末了,他告诫年轻人:“人的一生不是一路的鸟语花香、莺歌燕舞,要珍惜时光,多读有用的书,做真学问。”而记者对他的印象就是:历经磨难而意志弥坚,年逾古稀仍奋斗进取。(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