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万峰湖畔,他几十年如日,从1959年开始学习“布依八音”技艺后,就不顾个人得失,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民族传统音乐中来,把“布依八音”演奏得那么悦耳动听,并努力把“布依八音”技艺传承到众多乡亲中去,为“布依八音”的世代相传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今年初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他作为“布依八音”的继承与传承者,榜上有名。
他——就是兴义市巴结“布依八音”演出队队长梁秀江。
自幼学习“布依八音”技艺
布依“八音坐唱”(又称“八音坐弹”),流传于南盘江布依族地区。“布依八音”音律古朴、流畅、悠美、悦耳,常用于布依族的民族节日、婚丧嫁娶、祝寿、建房等场合。据清代《清稗类钞》中记载:“八音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至此,“八音”已发展成曲艺形式。
巴结八音谱系祖祖辈辈世代传承,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梁秀江的祖父梁小盖(1920年学艺)传给父辈梁德超(1941年学艺),而梁秀江1950年出生于兴义市巴结镇田寨村布依族村寨,1959年当他9岁时便开始学习“布依八音”技艺,由于父辈看到他有良好的音乐天赋,并且喜欢这一职业,便从此开始把“布依八音”技艺传承给梁秀江。
全家老少同台演绎“布依八音”
梁秀江从学习“布依八音”技艺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1991年,为了使“布依八音”的演出更加专业化,梁秀江在兴义市巴结镇专门成立了“布依八音”表演队,在表演队伍成立之初,他们没有专业、统一的表演服装,也没有一件像样的演出乐器,于是,梁秀江自己出资了几万元资金购置服装,自制演出乐器,使演出队的工作得到了顺利展开。
提起自己的家人,梁秀江惭愧地说:“真是连累了我的一家子。”由于他经常在自己的家中练习各种乐器,这些乐声对大家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杂音。一次,他的妻子李亚丽实在听不过去了就说:“你干脆拿到河边去拉去。”但是,经常看到梁秀江对这种民族音乐的执着,不是布依族的妻子李亚丽慢慢地适应了这种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也许是听习惯了梁秀江的这些杂声,李亚丽不但不讨厌,不在啰嗦了,并且,她还逐渐地喜欢上了这些小玩艺,在“布依八音”演出队成立后,李亚丽还向丈夫提出了要加入队伍的要求,在经过梁秀江的耐心教导,不是布依族的李亚丽也学会了“布依八音”技艺,并加入到演出队伍中来。
还有他们的小女儿梁珍珍,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民族声乐熏陶,并且有很好的音乐天赋,为了让女儿能够实现自己的赏梦想,梁秀江专门把她送到广东深圳的“锦绣中华”当小演员,专门为客人表演民族舞蹈,但是,梁珍珍去了一段时间后,还是觉得离不开自己的家乡,离不开“布依八音”,毅然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回到家乡跟随父母一起表演“布依八音”,如今,梁秀江家是全家老少同台演绎“布依八音”技艺,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不计得失只为传承布依文化
随着时代衍变,“布依八音”演唱内容增添了民间传统故事、汉语故事说唱(移植)本、剧目等,形成叙事性较强、有着浓郁布依情感的民族曲艺,受到群众喜爱而流传至今。“布依八音”演奏器乐,由牛骨胡、葫芦胡、月琴、刺鼓、竹笛、包包锣、丁锣、钹等组成。不少“八音班”除加唢呐外,还加入了“勒浪”、“木叶”等民族乐器。因“布依八音”演唱者的系按演唱故事内容,分别由一人多角色扮剧中人物演唱,故有“板凳戏”之称。
多年来,梁秀江不计个人得失,大胆地把“布依八音”传承在南盘江畔,并把这一民族传统音乐不断地推向世人,在他的努力下,“布依八音”这一“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之美誉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1991年6月,兴义市巴结布依八音队应邀参加“中国云南东方文化艺术村”成立,被誉为“盘江奇葩”。同年9月,赴北京参加首届中华民族博览会,表演八音“布依婚俗”,获“特别展示奖”。199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把兴义巴结命名为“布依八音艺术之乡”。“布依八音”已载入《中国民族曲艺》史册。 (刘 亚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