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几片朽木“救活”,令明代古琴“亚绿绮”重吐清音
区君虹在演奏古琴 本报记者阙道华摄
本报讯(记者 张演钦)报道: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列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古琴这一高雅艺术的人越来越多。在岭南地区,流传着一段岭南琴人区君虹倾尽平生修为,修复严重残损明代古琴的佳话。
区君虹1975年拜岭南古琴大师杨新伦为师学琴,三十年来潜心习琴,打下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琴艺与武术、书法融会贯通,成为一位集古琴演奏、修复和斫制于一身的古琴艺术家。他探索出古琴发音原理,修复和斫制一批精美的古琴,尤以修复明代古琴“亚绿绮”和斫制“古木琴”最具代表性。
古琴家谢澧曾感叹:“亚绿绮”如落在普通收藏家手中,只是朽木二片,落在普通琴人手中自己无力修复,委托一般木工又不放心,仍是朽木二片;又如落在一般斫琴人手中,回天乏术,还不如二片朽木有望有朝一日名花得主,如今“亚绿绮”有缘遇见区君虹,琴得其主。区君虹获此良琴,起死回生,真正各得其所。
残破古琴“亚绿绮”制于明朝洪武六年(1374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期间的破损,虽经多次修补,但很可惜,最后仍遭琴头被蛀毁、底面分离之劫!区君虹说,“亚绿绮”到我手中时,可以用“支离破碎”来形容,它的岳山、轸池和整个琴头都已经缺失,二徽以上的琴木蛀残如大锯齿山形,整个琴就只剩余颈项以下的无头残身……区君虹开始了艰难的修复。记者在修复后的琴底尾部新补漆灰处看到了这样一段用小行楷书刻的“修琴记”:“……吾倾平生所学,尽注琴中,如今不单复其原貌,更令其飘出古润澹静之琴音,幸善也。细密之冰裂梅花流水断纹,弥足珍贵,实不忍刻损,谨于新补漆灰处志记。岭南天虹琴馆区君虹刀笔。公元2002年元月。”
相传汉代著名琴人司马相如所用的一张琴名为“绿绮”,起名“亚绿绮”,可见明代制此琴者心气之高。“面对两片残旧琴板,如何使它还魂回天,区君虹深思熟虑,日夜琢磨,经过两个多月的苦心钻研,将平生所学、所思、所悟、所感尽注琴中,终于,‘亚绿绮’复生了!”
区君虹强调一切都顺其自然,他说,我出生于中医世家,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黄帝内经》有句:“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我做人处世、写字、练武、雕刻、斫琴、弹琴,一切都顺其自然,随意而为,绝不勉为其难。区君虹说,唐代诗人王维有句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用来比喻我那自由散漫是最恰当不过了,太散漫固然不好,但可能由于我这种散漫使我自以为离俗,在艺术上能得以“离俗”却是难能可贵的,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歪打正着……
在采访的时候,区君虹为我们抚琴弹奏,正襟,定神,起手,缓下,压指,拨弦,一曲《平沙落雁》款款而来。此时,浑然不觉窗外就是热闹的五金交易市场,仿佛身处山林,泉石相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