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客服QQ 官方微信
网站客服QQ:
1014587588
2694395946
音协考级QQ:
2537453437
名称:中音在线
微信号:musiceolcom
设为首页网站地图网站论坛帮助∨
搜课程搜资讯搜书籍搜老师
考级报名 |电子琴钢琴古筝小提琴音基长笛
我的课堂
购物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儿声乐套曲合唱谱、钢琴伴奏谱、CD伴奏、MV等下载
首页 音乐课程 音乐书籍 音乐新闻 名师风采 音乐人物 音乐学堂 乐器联盟 乐器百科 音乐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人物动态 > 周吉:一介江南书生的新疆民族音乐情结

周吉:一介江南书生的新疆民族音乐情结

分享到 |
日期:2010-9-16  来源:中音在线  编辑:年老师  浏览次数:

导语:——追忆著名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研究专家、民族音乐学家周吉     周吉,男,汉族,1943年元月7日生,江苏宜兴人,中共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资深民族音乐家。历任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管弦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理事、新疆文联委员、新疆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维吾尔古典文学和木卡姆学会副会长、新疆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和硕士生导师、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2008年5月4日在北京因病猝然辞世,享年66岁。     周吉在新疆从事艺术工作四十余年,在音乐学研究及音乐创作等方面成绩卓著。共单独或参与完成《维吾尔族音乐史》、《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等编著、专著15部(已出版12部):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维吾尔木卡姆十题》、《绿洲丝路与西域乐舞》等论文数十篇:单独或合作完成《天山青松根连根》、《龟兹古韵》、《纳瓦木卡姆主题随想》等音乐作品百余首(部);主持或参与完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新疆卷》、《刀郎木卡姆的

——追忆著名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研究专家、民族音乐学家周吉

    周吉,男,汉族,1943年元月7日生,江苏宜兴人,中共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资深民族音乐家。历任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管弦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理事、新疆文联委员、新疆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维吾尔古典文学和木卡姆学会副会长、新疆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和硕士生导师、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2008年5月4日在北京因病猝然辞世,享年66岁。

    周吉在新疆从事艺术工作四十余年,在音乐学研究及音乐创作等方面成绩卓著。共单独或参与完成《维吾尔族音乐史》、《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等编著、专著15部(已出版12部):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维吾尔木卡姆十题》、《绿洲丝路与西域乐舞》等论文数十篇:单独或合作完成《天山青松根连根》、《龟兹古韵》、《纳瓦木卡姆主题随想》等音乐作品百余首(部);主持或参与完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新疆卷》、《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等多项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多次获省、部等各级政府奖项(其中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文华音乐创作奖”等)。

    周吉在有关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及新疆各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有关古代西域乐舞和丝路音乐文化的研究;有关维吾尔族及新疆各民族音乐发展、创作及其交响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成果,成为新疆民族音乐学和音乐创作理论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同行、专家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先后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新疆音乐界,有一位被人们尊称为“老爷子”或周伯伯的音乐理论家和作曲家,他面容黝黑、眼窝深陷,美髯飘逸。猛然看去,活脱儿是一位风度儒雅的维吾尔族长者,尤其是当他用一口流利的维语与维吾尔族同事探讨专业精深的民族音乐问题时,就连十分熟悉他的人那一刹那间往往也会产生错觉:这是当初那个来自江南水乡白净清秀的汉族青年吗?产生这样的错觉似乎是在情理之中。因为常人是无法想象一个汉族音乐家,何以会如此完全彻底地把自己融入到新疆少数民族的音乐生活中,以至于日常的言谈举止间都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少数民族特有的风骨神韵。但,这就是周吉-—一位为新疆民族音乐事业奉献了一生心血,并为《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功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特立独行的汉族音乐家。

    2008年5月5日凌晨,这位享誉国内外的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研究专家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去世,带着对诸如维吾尔木卡姆数据库、维吾尔歌舞艺术等一系列未酬壮志的深深遗憾,离开了他一生痴爱的新疆民族音乐和天山南北诸多的知音与朋友,在鲜花盛开、姹紫嫣红的五月里,终于放松了疲惫的身心,摆脱了尘世的纷扰,伴随着《龟兹古韵》的天籁之音,驾鹤西去,升入了遥远而圣洁的音乐天国……

    也许,只有当我们深入地了解了这位近半个世纪锲而不舍地在西域音乐苦旅中艰辛跋涉的汉族音乐家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之后,才会理解他近乎狂热与痴迷的新疆民族音乐情结。

  少年朦胧接触十二木卡姆

    1942年,周吉出生在山青水秀的江苏宜兴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个中小学教员,主要教美术和音乐。我国著名教育家周培源的父亲是他们这个家族的族长。这是一个极具传统文化韵味的江南村庄,村上有个苏南吹打班子,还有一个江南丝竹班子,每逢传统节日以及冬天农闲时都有频繁的演出活动。由于从小受家庭和环境的感染与熏陶,周吉喜好江南丝竹与吹打乐,并学会了演奏竹笛和唢呐。

    1956年,周吉随母亲来到了上海,以第26名的成绩进了上海著名的敬业中学。并先后考入上海市南市区学生艺术团和上海市学生艺术团。在一次联欢会上,同学们跳舞,他吹唢呐伴奏,当时他却不知现场吹奏的那首《打鼓舞曲》,就是改编于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就这样,冥冥之中,少年周吉与木卡姆艺术有了第一次懵懂的接触。

    1959年高中毕业时,全班54名同学中只有5人没能上成大学,这其中自然包括周吉,都是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跟学习好坏无关。就在少年周吉极度苦闷、彷徨之际,新疆歌舞话剧团到上海招生,周吉经上海团市委的介绍进入了招生负责人的视野。此前,他已经过上海民族乐团业余学馆高级班学习,优秀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是他的老师。经过考核,业务自然是没有问题,而此时的周吉也还没有从上不成大学的极度失落中解脱出来。他心想,走吧,走得越远越好,尽快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尽管那时遥远而神秘的新疆对17岁的周吉来说是那样的陌生,但他还是凭着风华少年的一腔热血义无返顾地踏上了西去的列车。由此,周吉一生的命运发生了连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巨大转折。

  青年扎根民族音乐的沃土

    1959年11月7日周吉到了乌鲁木齐。但因为当时新疆歌舞团已经有了竹笛演奏员,组织上便安排年轻的周吉去学长号,周吉二话不说,服从组织的安排刻苦学习就是。过了一阵,团里没人打手鼓,组织上又找到了周吉,你的手长得大,你去打手鼓吧。就这样,周吉又开始学起了手鼓。以后,由于工作的需要,组织上又安排周吉学习演奏热瓦甫、都它尔、冬布拉。组织的这种种安排正应验了那个年代最为流行的一句话“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但好在那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有理想、有信仰、有热情,在关乎个人命运的被动安排中,仍能从日常工作中找到乐趣,并激发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周吉正是在这种被动的安排中,逐渐熟悉和掌握了新疆少数民族的多种乐器,深入地了解了新疆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并很快地学会了维吾尔族语言和文字,他可以用流利的维吾尔语与人交流,还可以用维吾尔文给出差在外的维吾尔族同事写信。

    这期间,在团里乐队当演奏员的周吉用哈萨克民间音乐做素材,悄悄地创作了一首铜管四重奏,拿去给新疆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邵光琛老师看,邵老师看了以后很吃惊,问他想不想学作曲?周吉求之不得,忙不迭声地答应了。

    从此,周吉开始跟邵老师学起了作曲。随后的日子里,他还有幸得到了我国著名指挥家严良堃、著名作曲家瞿维等老师的指导,并于1979年至1981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师从陈刚和黄晓同先生进修作曲和指挥。老一辈艺术家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对艺术执着追求的敬业精神都对周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积累了丰富的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素材,掌握了系统的作曲理论知识之后,天资聪慧的周吉的音乐创作激情便如火山喷发,势不可挡。他接连创作出了享誉全国的歌曲《天山青松根连根》(张德茂词),管弦乐《纳瓦木卡姆主题随想》、《沙漠驼铃》(与阿不都热西提合作),弹拨尔独奏《祖国是花园》(与艾拜都拉合作),民族管弦乐《龟兹古韵》,舞蹈音乐《漠之灵》、《山韵》等;还参加了维吾尔剧《艾里甫与赛乃姆》、《古兰木罕》,维吾尔歌剧《红灯记》,大型歌舞《天山彩虹》、《走向辉煌》等剧(节)目的音乐创作。

    每当回首自己所走过的这段近乎传奇的音乐人生时,周吉总是深有感触地说“我的一生可以说是被动安排和主动选择的结果。是命运把我推到了新疆,我感谢赋予我鲜活艺术生命的这片文化沃土,我感谢在音乐创作上给予我热心帮助与支持的包括已故的邵光琛老师在内的所有各民族的朋友。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为自己当初一次又一次的主动选择感到庆幸与自豪!”

  壮年奇缘十二木卡姆

    周吉这番发自内心的感言说的坦诚而真切,而他与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不解之缘也正是缘于一次主动的选择。1970年,正是八个样板戏风风火火的时候,全国各地都在排演样板戏,好多省还把样板戏改编成地方戏,新疆也决定把京剧《红灯记》移植成维吾尔歌剧。当时新疆的主要领导赛福鼎同志根据周总理的指示,亲自布置和领导了这项工作,并明确批示主要人物的唱腔要以《十二木卡姆》为素材创作改编。

    现在看来,抛开当时的政治因素,仅从样板戏剧目的选择和音乐素材的运用,就充分显示了赛福鼎同志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对自己民族音乐的熟悉与热爱。但当时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艺术工程,更是一个巨大的政治任务,创作组成员的心中都忐忑不安。大家清楚,要把京剧《红灯记》移植成维吾尔歌剧就必须找一个既懂京剧、又懂维吾尔语言文字,还要了解维吾尔音乐、熟悉舞台表演艺术的人。就在大家搜肠刮肚的为寻找这个合适人选而犯难的时候,时年28岁,还在乐队当演奏员的周吉毛遂自荐地找上门来说,我来试试吧。大家顿时眼前一亮:是啊,周吉虽然年轻,但他正好符合这些条件。就这样,周吉加入了维吾尔歌剧《红灯记》的创作组。

    在这部以《十二木卡姆》为素材的歌剧音乐创作过程中,周吉进一步接触到木卡姆音乐的精髓,并结识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作曲家,对维吾尔音乐也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周吉和创作组的同事们以《十二木卡姆》中的《木夏吾莱克木卡姆》、《且比巴亚特木卡姆》、《拉克木卡姆》的主题为基础,成功地塑造了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的音乐形象并在国内产生巨大反响时;当那一段段优美的唱腔不胫而走,在维吾尔民间广为传唱并不时地回荡在周吉心底的时候,周吉便明白,自己今生不仅与新疆有缘,更与维吾尔木卡姆有着一种与生俱来、割舍不下的奇缘。

    对此,周吉曾动情地对记者说:“我和维吾尔木卡姆可能有一种不解之缘!没到新疆来的时候无意中就接触过木卡姆。到新疆以后,接触木卡姆多了,就越来越觉得木卡姆象一壶酽茶、一坛老酒一样越喝越有味、越喝情越深.......

    随着自己对木卡姆艺术的研究越深入就越有一种使命感,步入中年以后更有了一种紧迫感,木卡姆艺术不仅集维吾尔族音乐之大成,更融合了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的精华,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和音乐交流的产物,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和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使它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珍稀文化遗产。”

  晚年申遗成功十二木卡姆

    正是在这种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1985年已调入新疆艺术研究所音乐研究室,同时承担民族音乐学研究及音乐创作任务的周吉,1987年又主动申请承担了《十二木卡姆》乐谱校定和编写《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新疆卷》两项任务。耗时两年的乐谱校定让周吉系统地又“嚼了一遍”木卡姆,从而使他更深地领略到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独特魅力。

    “机遇总是会降临给那些有能力和有准备的人”,这句话用在痴迷于木卡姆艺术,总想为它的传承和发展做点贡献的周吉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2001年春节过后,已担任新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的周吉在去北京出差时,一次和别人聊天中,意外地得知自己所研究的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应该是我国乃至全人类当之无愧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周吉顿时热血沸腾,他敏锐地感觉到木卡姆艺术发展的大好时机终于来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应该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

    自从萌发了这个念头之后,周吉便紧张而忙碌地为“申报遗产”工作做起了准备。2003年8月,周吉精心撰写的一篇论文成为“申报遗产”工作的开端。紧接着,“维吾尔木卡姆”被定为全国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12月,自治区文化厅着手开展申报“维吾尔木卡姆”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工作。

    2004年1月31日,刚刚退居二线不久的周吉与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季莲等人组织了精干的拍摄录制队伍,深入到喀什、麦盖提、吐鲁番、哈密等地进行采风。30天奔波穿梭于戈壁大漠、绿洲村落之间,行程达5000多公里,这期间的艰辛与劳顿可想而知。但当他们把2200分钟的录像、18个小时的录音、几百幅照片和对60余名老艺人的采访记录完好无损地带回乌鲁木齐时,全体人员都长舒了一口气,采风期间所有的辛劳与委屈都化作了带泪的微笑。

    之后,周吉在很短的时间里,写出了长达3万字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申报文本第一稿,并完成了资料剪辑工作。作为申报工作组中的主力,周吉还自始至终参与了“申报遗产”专题片的拍摄、编辑及文本修改,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申报遗产”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6年9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隆重召开了《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功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表彰大会,在“申遗”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18个先进集体和31名先进个人受到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表彰,周吉名列31名获奖先进个人的榜首。

  晚霞满天硕果累累

    “当我弹起心灵的琴,我的心底就是无际的乐园,那迷人的歌像百灵飞窜在麦西来甫乐曲中间,十二木卡姆套曲像是十二个月亮照亮每个人的心田,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万众欢乐的源泉”。每当周吉吟诵起十二木卡姆中这优美的诗句时,内心总充盈着一种激情、一种力量。

    作为从事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研究的一名音乐工作者,他穷尽毕生的精力去走近和深入这座被誉为“丝路明珠”与“华夏瑰宝”的全人类共享的艺术宝藏,越深入越觉得木卡姆了不起!他说维吾尔木卡姆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他知道木卡姆研究是一辈子也做不完的事情,但仍想在有生之年里竭尽全力地多做一些工作,以便为后人留下更多的可供借鉴和使用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据周吉介绍,他们经过多方面的思考和反复的论证,已经制定出了较为周密的今后十年木卡姆保护传承的具体计划,主要是设计了包括原生态传承、专业传承、教育传承、文本传承和媒体传承五条不同的渠道,起到落实保护和传承工作的目的。由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和新疆艺术研究所联合录制的31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系列音乐专题讲座已全部制作完毕,第一集也在2006年6月10日我国政府设立的第一个“全国文化遗产日”之际隆重播出。

    这个由周吉积极倡议并亲自担任撰稿和主讲的系列音乐专题讲座节目播出后,得到了新疆音乐界专家同行的肯定与好评,也受到了各民族听众朋友的欢迎。大家一致认为,这部长达31集的系列音乐专题讲座节目,为宣传、保护和传承以木卡姆为代表的新疆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普及、推广和示范作用。

    近些年来,周吉创作的多部音乐作品先后荣获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中国文联金钟奖等国家级奖项,撰写的论文《试论民族音乐学家的“守土职责”》也荣获了2000年度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

    与此同时,他还编写了《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维吾尔族音乐史》、《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礼仪音乐》、《木卡姆》等论著,发表《绿洲丝路与西域乐舞》、《维吾尔木卡姆十题》等论文,完成了国家级课题《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承担了全国艺术科研重点研究项目《维吾尔歌舞艺术》的研究工作。

    他还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在音乐院校举办讲座,讲授古代西域乐舞。他被中央音乐学院、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聘为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这些年来,他还主持或参与完成了《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新疆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新疆卷》、《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新疆卷》等全国重点艺术科研课题,并因此获得民族民间文艺集成编纂特殊贡献奖。

    周吉在音乐创作和音乐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肯定与认同,被推选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多年来,由于周吉在新疆音乐创作、音乐研究、音乐表演、音乐教育方面成绩卓著,先后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与周吉共事多年的新疆音乐界的许多维吾尔族朋友都这样评价他:一个汉族音乐家能如此熟练地运用我们民族的语言,如此懂得我们民族文化最深层的东西,如此尊重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如此努力地为我们民族音乐的繁荣发展而忘我工作,他必然会赢得我们由衷的尊敬和爱戴。

    国内知名的音乐家樊祖荫也这样评说周吉“他在新疆民族音乐方面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缘于他完全融入到了少数民族音乐生活中。”是的,在周吉近五十年的新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挖掘和整理工作中,他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了得到别人没有的东西,总是去新疆最偏远的地方,现代交通工具进不去的地方,别人没有去过的地方。

    周吉始终认为,只有到这些地方,才能收集到真正底层的民间音乐,而这些和本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紧密结合的音乐,才具有更加重要的人文价值。每当听到从来没有听过的民间歌曲,他都欣喜若狂,如获至宝。只有到了民间才发现艺术是真正属于人民的,他们对音乐的沉醉和热爱令人感动。

    在周吉的脑海里永远定格着他下乡采风时见到的这样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一个荒僻的村落,在洒满夕阳余辉的村头胡杨树下,一群彻底忘记了年龄和性别的民间艺人们扯开嗓子在尽情放歌--那是一种把全身力量都积聚到喉管的演唱,艾捷克、都塔尔、热瓦甫、手鼓等乐器也都铮铮地发出最高音,连空气仿佛都在激烈地颤动。这幅画面带给周吉的不仅是心灵的震撼,也是他从此以后,甘于清苦、甘于寂寞,执着地追求新疆民族音乐美好梦想的巨大精神动力!

    可如今,天公偏不佑奇才,西域乐坛巨擘摧!周吉先生突然间就梦断京城,英年早逝了……而且走的是那么匆忙,甚至都没来得及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以及魂牵梦萦、毕生献身的新疆民族音乐事业留下只言片语的最后嘱托……

    但我想,渗透在先生骨子里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耐得清苦、甘于寂寞、心无旁骛、认真专注做学问的凛凛书生气,却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始终坚信,人总是要有一种精神和信念的,假如我们的知识分子和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多一些先生这种无私忘我、专心致志做好本职工作的书生气,而少一些世故功利、投机钻营的“聪明劲”,我们的各项事业肯定会发展进步得更快。

  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纪培东

    相关链接:

    新疆著名木卡姆艺术研究学者周吉辞世

    新华网乌鲁木齐5月6日电(记者毛咏)“我这一生有幸和维吾尔木卡姆相识相知,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用什么送我?我想,就用木卡姆吧。”

    新疆著名的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研究学者——周吉说完这番话还不足1个月,5月4日在北京因病逝世。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季莲痛惜地说,新疆用木卡姆为周吉送行。

    5月3日,周吉赶赴北京计划转机前往重庆,参加一个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议。而在周吉此行的计划中,还打算利用行程间的空隙时间完成部分木卡姆唱段的记谱,同时为即将开课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备课……

    周吉的生前挚友、新疆音乐家协会主席、新疆歌剧院院长努斯勒提·瓦吉丁称,周吉先生的离世对新疆音乐界的损失不可弥补,“他为新疆音乐事业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特别在维吾尔木卡姆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3年出生于江苏的周吉生前任新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理事、新疆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在新疆40余年中,周吉在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及新疆各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领域取得开创性成果,成为新疆民族音乐学和音乐创作理论的学科带头人,由他主持或参与完成的《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新疆卷》《刀朗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等多项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多次获省、部各级政府奖。在对木卡姆的醉心研究中,周吉首次完成用五线谱记录了17套《刀朗木卡姆》,并整理出版全部唱词。

    2003年,新疆启动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工作,周吉全面负责对于全疆范围内木卡姆的普查、搜集、整理及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申报,并独自承担申报文本的写作。音乐家樊祖荫评说周吉:他在新疆音乐方面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缘于他完全融入了少数民族的音乐生活中。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是规范、聚会等意,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2005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关内容

  • 二胡艺术家舒希 “美丽星期天”开音乐会2014-12-3
  • 汤沐海 每一次音乐会我都酣畅淋漓2014-12-2
  • 常思思:神曲不适合我,坚持走艺术高端路线2014-12-1
  • 昆剧名宿林为林:突破自我再现大将军韩信2014-12-1
  • 裴艳玲正筹备新戏《渔夫恨》2014-11-27
  • 捷杰耶夫:展现“老普”音乐的放肆之美2014-11-27

更多>>推荐课程

音乐理论基础

主  讲:楼天宇

立即试听

和声学教程(上册-01至

主  讲:陈诺

立即试听

热点文章

  • 殷承宗:中国钢琴艺术需扎根传统文化
  • 中国音协2014年寒假北京考区考级报名简章
  • 河南各地7月音协考级成绩查询入口汇总
  • 长江杯第三届钢琴展演北京选手音乐会实况
  • 2013年高考音乐特长生招生专题
  • 黄河--北京交响乐团新春音乐会

热门标签

教材教辅

全国音乐等级考试音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页数:104页

isbn:978-7-103-03398-2

购买价:83元

  • 视唱练耳与声乐、器乐卷(第三
  • 康建东交响作品音乐会DVD/CD合

乐器

阮

  阮,阮咸的简称,旧称“汉琵琶”,还有一意即长颈琵琶,形似今之月琴,与从龟兹传来的曲项琵...

扁鼓

  扁鼓,是蒙古、藏、朝鲜、满、纳西、彝、苗、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蒙古语称恒格勒格。藏语...

关于我们 | 合作推广 | 意见反馈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招生联盟
Copyright ©2006-2023 www.musiceol.com All Rigth Resevers 中音在线
电话:15311572120 京ICP备110031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