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客服QQ 官方微信
网站客服QQ:
1014587588
2694395946
音协考级QQ:
2537453437
名称:中音在线
微信号:musiceolcom
设为首页网站地图网站论坛帮助∨
搜课程搜资讯搜书籍搜老师
考级报名 |电子琴钢琴古筝小提琴音基长笛
我的课堂
购物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儿声乐套曲合唱谱、钢琴伴奏谱、CD伴奏、MV等下载
首页 音乐课程 音乐书籍 音乐新闻 名师风采 音乐人物 音乐学堂 乐器联盟 乐器百科 音乐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人物动态 > 揭示作曲家的心声 延续作曲家的精神——法国指挥家弗朗索瓦-格扎维尔·罗特访谈录

揭示作曲家的心声 延续作曲家的精神——法国指挥家弗朗索瓦-格扎维尔·罗特访谈录

分享到 |
日期:2010-9-26  来源:中音在线  编辑:韩老师  浏览次数:

导语:     2005年7月底,以指挥家弗朗索瓦-格扎维尔·罗特、导演丹尼尔·梅斯基为首的法国艺术家一行,与中央歌剧院联合排演了法国著名作曲家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三场演出均大获成功,在京的媒体及业内人士称这次演出代表了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并一致认为作为法方艺术指导的指挥、导演在此次成功的演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弗朗索瓦-格扎维尔·罗特先生是法国颇有造诣的著名指挥家,我个人通过排练、演出中与他的接触,对他的艺术观点、艺术个性和为人态度都有了一些了解,感觉到他是一个很有思想并富有艺术想象力的艺术家,对奥芬巴赫及《霍夫曼的故事》亦有着很深的研究和理解。在一次排练的间隙,我抓时间对他进行了采访,现将访谈的内容整理如下:     景作人(以下简称景):首先欢迎罗特先生来到我们剧院,有机会在您的指导下排演奥芬巴赫的经典歌剧《霍夫曼的故事》,对我个人和我的同事们来说是非常荣幸的,我们大家都期待着对您、对您的艺术有更多地了解,也希望通过您的指导而更加了解奥芬巴赫、了解《霍夫曼的故事》、了解

    2005年7月底,以指挥家弗朗索瓦-格扎维尔·罗特、导演丹尼尔·梅斯基为首的法国艺术家一行,与中央歌剧院联合排演了法国著名作曲家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三场演出均大获成功,在京的媒体及业内人士称这次演出代表了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并一致认为作为法方艺术指导的指挥、导演在此次成功的演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弗朗索瓦-格扎维尔·罗特先生是法国颇有造诣的著名指挥家,我个人通过排练、演出中与他的接触,对他的艺术观点、艺术个性和为人态度都有了一些了解,感觉到他是一个很有思想并富有艺术想象力的艺术家,对奥芬巴赫及《霍夫曼的故事》亦有着很深的研究和理解。在一次排练的间隙,我抓时间对他进行了采访,现将访谈的内容整理如下:

    景作人(以下简称景):首先欢迎罗特先生来到我们剧院,有机会在您的指导下排演奥芬巴赫的经典歌剧《霍夫曼的故事》,对我个人和我的同事们来说是非常荣幸的,我们大家都期待着对您、对您的艺术有更多地了解,也希望通过您的指导而更加了解奥芬巴赫、了解《霍夫曼的故事》、了解法国的歌剧文化。

    罗特(以下简称罗):谢谢,我很高兴这样做。

    景:罗特先生,在我的印象里,法国是世界上歌剧艺术发达的国家,从古至今,曾出现过吕利、拉莫、柏辽兹、梅亚贝尔、比才、圣-桑、马斯涅、德彪西、拉威尔、古诺等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奥芬巴赫作为19世纪法国歌剧作曲家的中坚人物,特别是法国轻歌剧的代表人物,您是怎样评价他的。

    罗:奥芬巴赫是法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我们将他看作是一位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在法国,《霍夫曼的故事》是与比才的《卡门》并驾齐驱的作品,由此你就知道奥芬巴赫的地位了。在法国歌剧史上,奥芬巴赫是以写“滑稽”歌剧(景:我们称为轻歌剧、喜歌剧)为主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风格主要以讽刺、嘲笑为主,他借他的歌剧来讽刺社会、讽刺宗教、讽刺政府的政令、讽刺生活中的弊病等等。他的音乐才能非常高,又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很细致的人,我本人特别欣赏和崇拜他。

    景:《霍夫曼的故事》是奥芬巴赫唯一的一部正歌剧,这部歌剧与他的轻歌剧创作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相似之处。

    罗:的确,奥芬巴赫一生只写了这样一部正歌剧,而且没有写完就去世了,以后的工作是由其他人续完的,因此这部歌剧就没有其他作品那样的修改机会,然而它却是奥芬巴赫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关于这部歌剧的创作有一个传闻,据说在奥芬巴赫的晚年,有人嘲笑他只会写轻松题材的喜歌剧或浪漫题材的轻歌剧,奥芬巴赫为了向这些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便倾注全力写了这部正歌剧。与他以往的轻歌剧相比,这部歌剧内容复杂,剧情深刻,音乐丰富,特别是音乐深度与表现手段更加突出多样。至于与他轻歌剧相似的地方,我看主要还是风格上的,比如讽刺、嘲弄等等。

    景:与威尔第、普契尼等意大利作曲家相比较,法国作曲家的歌剧音乐显得更轻松、更浪漫,情节也多为抒情、离奇的内容,奥芬巴赫作为一位以讽刺、调侃为特点的作曲家,与他们相对照有哪些明显的区别。

    罗:我想说明,法国并不是一个以歌剧艺术为主的国家,法国是一个文学的国家,像雨果这样的文学大师才是我们的真正骄傲,而歌剧的故乡是在意大利,威尔第、普契尼这样的作曲家应该是歌剧艺术的真正典范。比起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往往显得轻巧浮浅,但奥芬巴赫却有所不同,他早年是德国人,又是一位音乐戏剧家,他的歌剧音乐是戏剧的音乐,同时也是音乐的戏剧,这样的作曲家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我看除了瓦格纳和威尔第外,奥芬巴赫算是唯一的一位了。

    景:我觉得您的话过于谦虚了,在我看来,法国歌剧与意大利歌剧、德国歌剧相比只是风格不同而已。我个人就一向深爱法国作品,我喜欢它的浪漫与抒情,也喜欢它的幽默嘲弄味道,尽管意大利歌剧浓厚,德国歌剧庄严,但法国歌剧的风格仍是独树一帜的。

    罗:你们是不是都觉得法国人很浪漫,而法国人自己却不怎么觉得。

    景:其实现在的中国人也很浪漫。

    罗:(听后大笑)法国是一个香水和郁金香的国家,哈哈!

    景:《霍夫曼的故事》是一部角色繁多的歌剧,我注意到您在排练时对乐队和演员的要求非常细致,是否在这里有很多音乐上的安排。

    罗:是这样的,《霍夫曼的故事》是一部非常复杂的歌剧,其实按剧情分它本应是四部歌剧,你想,将四部歌剧的人物、情节汇在一部歌剧中,在音乐表现上该有多困难呀,但奥芬巴赫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这的确是天才能力的表现。《霍夫曼的故事》光女主角就有三位,她们的身份、地位和个性都很不同,故而音乐上的性格表现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如奥林匹娅的天真纯洁,安东尼娅的温顺质朴,朱丽叶塔的妖媚奸猾等等,这些都需要不同的音乐处理来表现,我对乐队及演员的过细要求,就是要尽量地做好这些。

    景:您是我接触到的最细致的指挥家,通过您的排练我更加理解了奥芬巴赫的音乐,现在我想请您自述一下,您是用哪些具体的手段和处理方式训练乐队、合唱队,并使演员与乐队在艺术上融为一体的。

    罗: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东西,就是严格按照作曲家的要求来训练,你在排练时也许已经注意到了,我对音准、节奏,特别是音色方面要求很严,因为这些基本东西代表着很多个性因素,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只有做到这些,音乐与戏剧的结合才可能完美。此外,音乐上的速度转换也非常重要,《霍夫曼的故事》中这方面的内容非常多,作曲家运用这些方法和手段,就是要达到人物个性的夸张展现和有机串联。

    景: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称歌剧乐队是剧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歌剧乐队的演奏与演员在剧中的歌唱是一样积极的,您认为是这样吗。

    罗:完全正确,歌剧乐队是整部歌剧中的一个综合角色,它的代表性很广,因此在演奏上必须与歌唱演员融为一体,许多地方要像室内乐团那样细腻,因为它需要阴阳顿挫,在歌剧演出中,歌剧乐队始终在参与着剧情的发展。

    景:我注意到,此次中国首演的《霍夫曼的故事》有很多的删节,请问这是目前法国的流行版本吗。
罗:这是我和导演共同改编的北京版本,是专为此次中国首演设计的。原版的《霍夫曼的故事》很长,演下来大约需要三小时,而且里面有很多法语对白,我们担心中国观众听不动,就将它们统统删掉,这样制作了一个纯音乐连接的,不带对白的版本,由于音乐精炼了,时间被大量压缩,观众现在看到的是两个多小时的歌剧,我认为改编后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景:您对我们的主要演员有哪些看法。

    罗:他们都很出色,唱功不错,演戏也很认真。我尤感钦佩的是这些演员的刻苦精神,我们这部戏是用原文演唱的,起初我对他们的法语演唱很担心,因为他们很多人事先是不会法语的,但后来我居然已能从他们的演唱中听懂意思,可见他们为此下了多大的功夫,且成效之大是我所未及的。

    景:用原文演唱的确费功夫,但却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效果。我一向认为,唱外国歌剧一定要用原文,因为语言本身就是音乐,没有了原文,作曲家的音乐就丧失了一半。

    罗:尤其是法语,它的音乐性太强了,一些特色的发音方法若被去掉,音乐将失去根本的韵味。

    景:请您谈谈对我们乐团、合唱团的看法。

    罗:乐团有灵气,会演奏歌剧,很有训练价值。我有信心在短时间内以较高的训练标准使他们得到全面的提高,请你看着,到演出时我要使这个乐团变得像巴黎歌剧院的乐团一样(注:演出前最后一次排练后,罗特先生激动地对乐队说:“你们已经达到并超过了巴黎歌剧院乐团的水平)。合唱团也很出色,声音漂亮,是一个很有戏剧性的专业合唱团。

    景:罗特先生,感谢您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和美好的艺术,更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我相信,您的出色技艺伴随着我们这次成功的演出,一定会久久留在中国观众的心中,而您所发表的见解,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深刻而有益的启发。希望您下次再有机会来中国与我们合作,再见。

    罗:再见。

    文/景作人

· 名师访谈:作曲家-施万春访谈(视频)

相关内容

  • 二胡艺术家舒希 “美丽星期天”开音乐会2014-12-3
  • 汤沐海 每一次音乐会我都酣畅淋漓2014-12-2
  • 常思思:神曲不适合我,坚持走艺术高端路线2014-12-1
  • 昆剧名宿林为林:突破自我再现大将军韩信2014-12-1
  • 裴艳玲正筹备新戏《渔夫恨》2014-11-27
  • 捷杰耶夫:展现“老普”音乐的放肆之美2014-11-27

更多>>推荐课程

音乐理论基础

主  讲:楼天宇

立即试听

和声学教程(上册-01至

主  讲:陈诺

立即试听

热点文章

  • 殷承宗:中国钢琴艺术需扎根传统文化
  • 中国音协2014年寒假北京考区考级报名简章
  • 河南各地7月音协考级成绩查询入口汇总
  • 长江杯第三届钢琴展演北京选手音乐会实况
  • 2013年高考音乐特长生招生专题
  • 黄河--北京交响乐团新春音乐会

热门标签

教材教辅

全国音乐等级考试音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页数:104页

isbn:978-7-103-03398-2

购买价:83元

  • 视唱练耳与声乐、器乐卷(第三
  • 康建东交响作品音乐会DVD/CD合

乐器

阮

  阮,阮咸的简称,旧称“汉琵琶”,还有一意即长颈琵琶,形似今之月琴,与从龟兹传来的曲项琵...

扁鼓

  扁鼓,是蒙古、藏、朝鲜、满、纳西、彝、苗、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蒙古语称恒格勒格。藏语...

关于我们 | 合作推广 | 意见反馈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招生联盟
Copyright ©2006-2023 www.musiceol.com All Rigth Resevers 中音在线
电话:15311572120 京ICP备110031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