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秦(1958— ),男。博士,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音乐研究所所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音乐艺术》副主编,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以及上海市政协委员等。
1978—1985年任浙江管弦乐团小提琴独奏演员和乐团首席;1985年入上海音乐学院攻读中国音乐史研究生,师从夏野教授,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音乐学系讲师;1991年留学美国华盛顿大学,获民族音乐学硕士;1994年入美国肯特大学攻读音乐人类学,获博士学位,并任肯特大学“世界音乐研究中心”中国音乐指导。1998年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任教工作至今。
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音乐人类学、中国音乐史。作为首席研究员主持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工作,倡导音乐文化价值平等、多元音乐文化结构,以及解读音乐作为文化表现的学术思想,着力推动音乐人类学学科建设和上海城市音乐及长三角传统音乐文化研究,完成国家哲学社会项目“城市音乐文化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上海音乐城市化研究”等。教授课程包括《民族音乐学概论》、《世界音乐文化概论》、《中国音乐史专题研究》、《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等,其中《民族音乐学概论》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出版专著有《昆剧,中国古典戏剧及其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中的复兴》、《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音乐的构成:音乐在科学、历史和文化中的解读》等十种,发表论文数十篇。
先后获奖:《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象征》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首批上海市领军人才”荣誉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誉称号;入选“浦江人才计划”;获“贺绿汀音乐基金奖”两项、上海市“优秀留学回国人才”、美国“‘蔡万霖’中华文化基金奖”一等奖、美国国际学者称号; 以及1990、2001年中国音乐艺术院校“中国音乐史学生论文评奖 优秀论文导师奖”;1987年获中国艺术院校“中国音乐史论文评奖 研究生组”一等奖等。
留学回国以来(1998-2005)出版和发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著作
1、《音乐的构成:音乐在科学、历史和文化中的解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2、《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社,2004/8
3、《钢琴的故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5
4、《心&音.com:世界音乐人文叙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
5、《爵士兴衰百年录》,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8
6、《美国摇滚五十年》(合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8
7、《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11
8、《音乐与文化》,西冷印社出版社,2001/9
9、《昆剧,中国古典戏剧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中的复兴》(英文版),美国密西根大学出版,1998/1
二、主要论文
1、《世界音乐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2005年“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中央音乐学院
2、《音乐与文化:音乐人类学研究在中国的回顾与展望》,2004“全国音乐学学科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上海音乐学院
3、《城市音乐文化与上海世博会》,《浦江纵横》,2004/6
4、《音乐人类学笔记:音乐文化价值再关注》,《庆祝钱仁康教授九十华诞学术论文集》,2004/4
5、《音乐酒吧在上海的社会文化意义》,43届国际传统音乐学年会发表论文,2004/1
6、《摇滚,一种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音乐研究》,2003/3
7、《城市音乐文化与音乐产业化》,《音乐艺术》,2003/2
8、《街头音乐传统的缘起和发展,及其在文化商品市场中的意义》,《民族艺术》,2002/2
9、《Kunju,Chinese Classical Theater on The Cultural Stage?Kunju Theater》,《音乐文化》,2002/5
10、《Kunju,Chinese Classical Theater on The Political Stage?Kunju’s Fall: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同上
11、《音乐与文化的关系何在?》,《民族艺术》,2001/2
12、《媚俗与时尚:上海三四十年代舞厅音乐与爵士的社会文化意义》,“晚清至三四十年代的教育和文化场域研讨会”论文集,2001/11
13、《民族音乐学作用于历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尝试》,《中国音乐学》,1999/3
14、《是我们作用于音乐,还是音乐作用于我们》,《民族艺术》,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