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强调:在音乐教学中,应该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特别是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本文针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实践能力略作概括性的论述,以便为新时期音乐教育的革新推波助澜,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有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21世纪是一个创造的年代,是一个人才、智慧竞争的年代。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努力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音乐这门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它对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做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而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儿童面前揭示出现实中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独特之点。音乐旋律在儿童心上唤起鲜明的想象,这种旋律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的手段。”而这一手段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音乐欣赏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活动,音乐欣赏的过程是学生对认识事物的一种心理过程。
音乐语言不同于美术,它没有概念性、具像性,不是再现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由音乐要素构成的某种特殊声响,依靠这种特殊声响产生的信号激发出人们丰富的想象力。比如,音乐童话《龟兔赛跑》的序奏就是一幅非常优美、充满活力的早晨风景画。它是由具有一定规律的音响使人们联想起来树林、小河、阳光、鸟的形象。在弓弦乐器的震音中,双簧管奏出了优美的主题,长笛模拟着小鸟的鸣叫,这使人们联想起大森林的黎明,宁静优美的湖面;随着音乐力度的增强,旋律上行,使人们联想到早晨的太阳冉冉升起,照在树林中,小动物们开始苏醒,活跃起来。这里除了在标题音乐中有非音乐因素的提示外,主要依靠音乐的音响产生的信号激发出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自己总结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的启发而来的。”音乐教育家铃木认为:“音乐可以启发人的想象力,音乐启发了爱因斯坦对宇宙的观察,进而发表了著名的相对论。”由此可见,通过欣赏各类中外优秀声乐、器乐作品,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想象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目前音乐欣赏课的现状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作用是不能用20%—25%这个欣赏课所占音乐教学总时数比例来衡量的。现在多数人认为声乐教学是硬工夫,是主要的,其他教学内容都是次要的。有这种认识的人认为:“音乐欣赏不就是放几支曲子让学生听听吗?有什么可讲的呢。”音乐欣赏课难以开展首先是国民整体素质不高,社会上根本不可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欣赏音乐的大环境、大氛围,而这种环境与氛围又必然地制约和影响着中小学校园。
另外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语文、数学、外语等考试科目的沉重负担使得原本就精力有限的学生,根本无暇顾及仅仅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且对中考、高考无关轻重的音乐这一科目。甚至可以说,音乐教育虽然一直都带着一顶素质教育的高帽,却始终没有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如老师、家长们的千叮咛万嘱咐“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再者,目前使用的音乐欣赏教材教学内容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脱节,与学生不产生共鸣。加之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整体水平不高,音乐欣赏教学过分知识化、理性化,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参与体验;重视教学的结果,轻视教学的愉悦过程;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轻视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好。以至于出现教师讲的如痴如醉,学生听的昏昏欲睡这样的情形,甚至于学生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的尴尬局面。
要想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除了不断改进音乐欣赏的教材,关键在于加强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性。重视音乐欣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归根到底就是要真正确立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之真正成为音乐实践的主人。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享受成功的满足,获得审美愉悦体验。进而使学生喜欢欣赏音乐,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欣赏音乐的兴趣和欲望。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具备进一步欣赏音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了解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音乐素质全面提高,为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性探索
音乐本是活动性、实践性的课程。音乐欣赏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来构建其理论体系和检验其存在价值。不论是音乐欣赏还是音乐表演,其实质上都是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对于音乐美的感知、鉴赏、理解和表现必须通过亲身感受、体验才能实现。
要想上好音乐欣赏课,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同的年级、班级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且要动静结合,使学生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审美实践能力。重视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实施欣赏教学。认真研究教材,对经典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是搞好欣赏教学的基础。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其它艺术形式(美术、舞蹈、戏剧)加强欣赏效果。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与音乐相关的艺术形式加强欣赏教学实践性,提高教学效果。利用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用身体和动作来感受、表现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进行律动和游戏。还可以巧妙地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引导学生对欣赏的内容发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上欣赏课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是一种快乐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和实践能力。
一是在欣赏过程中运用美术这一艺术形式来帮助学生欣赏音乐。听乐曲过程中,教师简单介绍并播放课件,组成一幅“音画”。设计简单的动作,让学生即兴表现乐曲的形象,使学生把感受到的音乐用图画和语言描绘成一个简短的故事,以绘画的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倾听音乐,音画融合是实践过程中的无穷创造。
二是在欣赏过程中运用舞蹈这一艺术形式,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如欣赏歌曲《新疆好》,歌曲以富有新疆民歌音调特色的七声音阶及节奏编写而成,抒发了新疆人民热爱和赞美自己家乡的真挚情感。歌词描绘了“风吹草低见牛羊”、“戈壁沙滩变良田”、“葡萄瓜果甜又甜”等一派美丽富饶的景象,令人向往,使人陶醉。在“耳闻”、“目睹”“歌舞”中让学生再次身临其境地感受连绵不断的天山山脉白雪皑皑,宽广清澈的塔里木河畔牛羊成群,硕大的哈密瓜香甜可口,还有那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人在纵情欢唱。使得学生体验新疆民歌的艺术魅力,增强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和记忆。
三是在欣赏过程中运用戏剧这一艺术形式,使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发挥出来,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将情、景、音乐交融在一起了。学生们在感受作品所描绘的情景、情绪,有了更深的体会;在自由探索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充分运用情感体验,创造情境,实施欣赏教学。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随着年龄的增加,其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都会慢慢发展起来。使自己处于一个比较平静、持久稳定的愉快心境和朝气蓬勃的情绪之中。
首先,欣赏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如内蒙古民歌《牧歌》(无伴奏合唱),那优美、宽广、如歌的旋律,带有一股清新的草原气息和蒙古族民歌特有的韵味,把学生吸引住了后指导学生演唱《牧歌》的主题旋律。学生感受到了舒展、悠长的节奏,起伏、优美的旋律,仿佛在眼前展现了一望无际的美丽富饶的大草原。这样他们就欣赏着、体验着,随着录音轻声地唱着,沉浸在动人的乐曲之中。
其次,欣赏教学要充分发挥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作用。欣赏教学应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艺术美以及抒情色彩化为学生强烈的情绪活动,激发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使他们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启迪心智,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如欣赏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1936年春天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编写的音乐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欣赏的目的是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听觉和想象力,巩固和运用已学过的乐器知识,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再次,欣赏教学更应加深学生对情感的体验。情感在音乐艺术实践中产生,随着音乐实践的深入而发展。在音乐的情感体验过程中,主要表现四种心理状态:情绪、情景、情景、情操。而情操的陶冶是音乐情感体验的最终目的。如欣赏作曲家王酩由电影《海霞》改编而成的管弦乐《童年》。欣赏时,根据旋律的跌宕起伏,节奏的松紧张驰,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和声织体的丰满与变化,音色的变化等,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情感的体验中,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审美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音乐是一门既有技能性,又有整体性、审美性的学科。音乐欣赏是兼顾上述三方面内容实践性极强的分支。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将音乐欣赏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可以起到培养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实践又是有效联结音乐欣赏“教”与“学”的桥梁,可以有效地实现音乐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更符合音乐艺术极强的创造性特点。
总之,音乐能发展人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长期受到音乐的熏陶,会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精神,推动他们在学习实践中求新、创新,不断完善自我。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学上侧重于启发教学,提倡学生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超越现有知识范围的问题。在创新的基础上动手、动脑、动肢体,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和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为实现21世纪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质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