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环境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通过创建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使学生在这种自由的、开放的、宽松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和成长!最终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实在。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音乐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和中介。著名创造学家韦伯格说:“实质上是环境真正激发了创造力。”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作为教师就要努力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学习和成长,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环境,它包括培养学生的教学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总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营造一个符合21世纪教育特点的、全新的、宽松的、有利于开发创造潜能的环境和氛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表演能力等多种能力,最终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愉快的成长!构建适合学生成长和学习的环境是个重要的问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有几点体会和同行们交流。
一、精心营造物质环境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通过学生的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既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作兴趣和才能,又可使他对环境中的事物加深认识,也更加爱护”。优美的视觉环境和美好的艺术氛围是将学生引进音乐殿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每一节音乐课,都会匠心独具的把他的课堂环境布置成一个学习的宫殿。教室布置艺术化,座次的安排要富有创意。乐器的摆放诱人遐想。歌片挂图要有视觉欣赏意义。相关影像由幻灯,录像,多媒体播放,从而创造出一个美好的视听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勿须教师开口,学生就能从中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得到审美愉悦,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设环境时,不仅要重视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更要重视室内环境的布置,重视其内在的教育价值。利用每一个空间和角落,创设富有情趣和教育意义的室内环境,给予学生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认识教室环境的教育性。特举两个实例仅供参考:
例一: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感受音乐的物质环境。我们学校的音乐教室四周张贴了一些音乐家和各种乐器的图片,还有我和学生们亲手一起制作的立体音乐符号作为装饰物来美化教室环境,以及一个发布栏,学生可以把音乐界最新的消息和自己对音乐课的意见和建议公布于此,和大家一起分享,共同参与创建音乐课堂!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呈现了一个色彩丰富,弥漫着艺术氛围的教室环境。每当步入由自己亲手布置的优雅环境,倾听着教室里悦耳的音乐,学生能充分感受到环境与音乐所带给他们的愉悦,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也由此而生。创造适合学生成长和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正享受环境,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中健康地长大.
例二:走进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你会听到阵阵动听的乐曲,这是学校的音乐铃声。它是该校重视育人物质环境,以“声”育人的又一特色。因此学校被誉为"学习的乐园,育人的沃土"。音乐铃声是通过最新的数码录音多功能定时播放技术与学校广播系统设备相结合而创作合成的。以音乐代替铃声,管理学校日常作息时间,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铃声中受到美的熏陶,体验音乐的魅力,形成愉悦的心境。铃声的乐曲选材是该校的音乐老师精心设计和挑选的。
1、上学铃是“小松树快长大”,欢快的音乐把大家带进了校园,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
2、上课铃开始用号角般的旋律引起学生的注意,之后以紧凑的节奏催促学生准备进入学习状态,接着又以舒展的旋律使学生尽快稳定情绪,三声渐弱的钟声,把学生带入课堂之中。
3、下课铃淡淡的背景音乐由弱到强,愉快的钟声把师生从紧张地思维中拉出。接着,活泼跳跃的旋律引导学生在课间进行有趣的游戏。
4、午间休息每天播放不同的悠扬舒缓的中外名曲,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用餐、休息。
5、放学铃是优美的童声合唱"放学歌",同学们伴着抒情的旋律唱着离开了校园,结束了一日的学校生活,音乐电铃的使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是使学生形成定势,明确了每一时段的任务。其次,避免了单调铃声的乏味刺激,清新悦耳的乐曲陶冶情操,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
二、全力构建精神环境
(一)、为学生构建温馨的情感环境
(1)注重营造非语言环境: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 童心就像一张白纸,有待于我们去描绘,童心又像羽翼未丰的小鸟,有待我们去哺育。因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苏霍姆斯基说过:我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只有一个爱学生的教师,才配得上“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号。教师必须树立“爱即师魂”的观念。面对一群有情感有活力的学生,只有洒下爱,才可获取爱的回报。知识是冷冰冰的,只有经过老师心灵的加温,才能使学生快乐地接受。师生间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多看到学生的闪光处,多与学生交流,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关照,就如马卡边柯所说:如果有人问我你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经验的本领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作为我们教师应该营造这样的爱心环境:在任何情况下不给学生打低分,在任何情况下不羞辱学生,在任何情况下不给家长告状。教师的爱,像三月的风,可以吹开枯萎的花朵;教师的情,是温馨的雨,可以滋润一片干渴的心……只有在爱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心灵才能是纯洁的,其灵魂是美好的,其长大成人后才能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想没有哪个学生喜欢教师每天板着面孔。教师的微笑就是与学生进行友好的情感交流。正如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身上产生的那种高涨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而“教师要得到学生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到底还要取决于他自己,取决于他的活动和他对学生的态度。有人把教师的面部表情、体态、手势、步态等非言词性思想和情感交流的手段,称为教师的“第二语言”或“体态语言”。心理学家艾特·莫勒比思列举了这样一个公式:感情的全部表达=7%的言词+38%的声调+55%的面部表情。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的面部表情,温和诚恳的声调,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愉快的气氛。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会做教师。”当然教师的表情应该是真实情和教育性的统一。一方面教师不能随意地,不加节制地流露自己的感情,教师不随便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郁伤、冲动、暴怒、嘻嘻哈哈等肤浅有害的表情。另一方面,教师也不应该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哗众取宠,因为这对学生更有害。总之,教师的表情应该是积极健康,自然真挚的。教师对学生的表情应该多微笑,多甜蜜,多爱抚,多温柔。当然必要时也可以是严峻、坚毅甚至愤慨,其目的是产生积极有益的教学效果。在这种爱心环境下成长的学生也应该是快乐和健康的!
(2)构建优美的语言环境
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示音乐艺术的基础与核心,如果在音乐中失去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的枯燥、乏味,失去艺术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音乐要借助想象,正因为想象的存在,音乐才会变化无穷。而语言是健康人具有的本能,在诸多因素上与音乐相通。为更好的优化教学过程,两者必须有机的结合来,教师在教学时要一往情深,交涉的语言、神态要充满对音乐的浓厚情趣。同时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教育对象,精心安排好语境,在把握好语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兴趣引到学习中来,使学生产生高昂和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以语激情,以情感人,以情激思。如在教授湘版实验音乐《阳春三月》时,教师边放音乐,边通过优美的、形象的肢体语言表达歌曲,以此来诱发学生的音乐潜能。让学生对乐曲产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表演。通过他们的参与,得到情感体验,让肢体语言激活学生学习的巨大推动力,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声势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人体的许多部位都可以做出不同的姿势。姿势创造出的声音就叫做:声势。最常用的声势有:拍手、拍腿、跺脚、捻指,它是各国、各民族通用的、共有的基本语汇。在声势训练中,学生要注意对方的声音,并立即做出反应。锻炼学生的听力、反应力记忆力、高音和力度的辨别能力都有作用。巧妙的运用这三种语言会在教学中起到良好的作用。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优美的肢体语言,活泼的声势语言,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为学生构建自信的空间环境
在音乐课堂中,时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对某些孩子的偏爱,并有较高期望,结果这些孩子盼望上音乐课,课堂上情绪饱满、自信,对老师的指令心领神会。这种现象被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点,对一些性格内向、不爱表露或是认为自己声音不美,怕丢丑的学生实施教育。让每个学生感到老师在关注自己,集体在重视自己,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并在这种满足种增加信心,热爱歌唱,热爱表现自己的音乐才能。那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赏识教育环境。
所谓赏识教育,核心就是尊重学生,即作为教师必须对受教育的对象要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赏识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的热情高涨,可以让学生觉醒,让学生自信起来,找到最好的感觉。
1、创设爱心鼓励和充分信任的创新环境: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在音乐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过程,很好的运用“赏识”教育是音乐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除了在心理上接近他们,给予耐心加鼓励,给学生一个合适发展的度,使他们不断成功,得到老师的肯定、鼓励。赏识教育除了尊重鼓励学生,还要充分的信任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也相信每一个学生可以学好。尽管有些学生不漂亮,嗓音不动听,但同样也拥有感受音乐的权力。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尽量在多一些的场合唱、跳,给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试着去圆自己的梦,并对他们的表演给予中肯的评定。这样,他们并能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和动力。这些都会促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上音乐课。同时自身的信心也会大增。每个班级都有不善表现的人,为此,我就经常鼓励他们能先参加集体的表演活动,小组的表演活动,直到他们能够独立的自信的表演。我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相信自己,你最美丽”。作为教师,我经常鼓励我的学生,要他们不再封闭,不再害怕。能在舞台上尽情的展示自己。
2、构建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的思想环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上,我经常给他们的一个思想教育就是“学会尊重”,这种尊重应该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作为音乐教师,教授的班级多,师生接触少的实际情况,尽快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准确的说出他们的名字,是与学生沟通的纽带。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最为重要的是在音乐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看法,能够鼓励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当学生的意见,看法,人格得到老师的尊重后,他们也懂得尊重别人,也才会更加尊重教师,教师应以博大的爱心和宽广的胸怀去理解,接受这些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得到更深层的尊重。我认为尊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尊重学生的选择:
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有多维的延伸性,他既可以顺应教师的意志,按教师的思路前行,也可以逆教师的思路,另辟经纬,思考问题和创造结果的角度一定是多元的、多角度的,教师应“导而勿牵”让学生自由发挥,应允许学生说不,允许学生挑战权威,允许学生出错。
2)、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
只要与众不同,只要是原发于本体的独到思想,就是创新成果,教师一定要及时捕捉,抓住不放,热情鼓励,“小火花做大文章”,“助燃”创新火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肯定。使学生获得满足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教师要善于用夸奖的言词,特别是当学生产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活动时,更应用“你真有创造力”“你的见解真独特”“你很棒“等言语随时表扬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创造学习的欲望,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不论学生的天赋和潜质如何,都要给予适当的、必要的肯定。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它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一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机会,发挥音乐学科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3)、尊重学生的“怪异”:求异、偏激、怪才都是与众不同,都是突破常规,这可能就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的表现,创新的兆头。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特殊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畅所欲言,敢于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开发。特别在上欣赏课时我会鼓励学生说:“欣赏任何一首乐曲,你的思维都是自由的,不要有什么约束,喜欢怎么想就怎么想,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说的有理由。”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无任何心理负担、思维完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尊重学生的“奇”思“异”想、“胡”言“乱”语,就是注重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训练的表现。相反,教师如果在发现学生的观点、行为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就马上将其当作怪异者的话,那么,学生的创造热情将受到挫伤,最后只能扼杀了学生的创新。
(三) 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延伸学习的环境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这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科学的质量观的同时,不断更新知识、研究和探讨有关的问题,十分重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关键要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青少年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音乐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音乐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
2、 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趟着石头过河。比如学习一首新歌:在歌曲教唱中,教师不是一味的教唱,而是由教师弹琴,学生听音视唱,这样学生不但对学习歌曲有兴趣,而且培养了集中听音乐的好习惯。而且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歌曲所描绘的意境,独立思考音乐作品,并在歌唱处理中掌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及其艺术形象。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而且要把音乐教学延伸到课外。在课堂教学又比如在欣赏一些音乐作品时:教师不亲自介绍作品的风格、特点,创作背景等相关内容,而是把这个内容分别布置给各个学生,让他们课后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并比一比谁搜集的内容最多、最有价值,然后进行整理,最后在音乐课堂上和大家一起讨论和分享搜集到的资料。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与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理想的课堂教学环境使课堂里教师和学生在与音乐的共同对话交流中情感得到宣泄、个性得到张扬、人性得到回归,在对音乐的欣赏感受中享受阳光般美好灿烂的生活,爱音乐、爱生活、爱自然、爱民族、爱人类,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共同快乐的学习和成长。构建理想的课堂教学环境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理想始终在我们心中,不断追求,一定会实现!
(株洲市第一中学音乐组 邓丹)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育》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
2、《心理学》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
3、《中小学音乐教育》
4、《中国音乐教育》
5、《走进新课程》
6、 洪啸音乐网站
7、 化歌音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