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美国中小学十分重视艺术教育。1994年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总结指出,“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绝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2O02年美国“艺术教育伙伴”组织公布的最新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该组织在一段时间里对62项有关舞蹈、戏剧、音乐、多媒体、视觉等方面教育的研究发现,艺术教育对于学生在读写语言能力发展、抽象概念理解、基本的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社会举止方面都有极大的益处。
一、国家主义的艺术教育目标观
1988年,美国公布的《走向文明:艺术教育报告》认为,艺术教育有四大目的:赋予青年人以文明感、培养创造力、传授有效的沟通能力、提供所读、所观和所闻对象的工具。并对未来的艺术教育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四点建议:艺术教育理应引导所有学生培养一种文明世界的艺术感、一种艺术过程中的创造力、一种从事艺术交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一种对鉴别艺术产品必不可少的证判能力。全美艺术教育方针研究委员会前秘书长史密斯教授等专家认为,艺术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艺术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到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性,最终帮助他们通过艺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1994年3月,克林顿政府承袭布什2000年教育战略的几乎所有内容,用立法程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该法令对美国艺术教育(音乐、视觉艺术、戏剧、舞蹈)给予了史无前例的支持,艺术被法定为六点国家教育目标第二项所列“核心学科”之一。同时规定,同其他核心学科一样,艺术学科要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并纳入“国家教育进步评估”体系,《国家教育标准》是在教育管理地方分权制为美国特色的条件下,联邦政府对教育的首次最具体的积极干预、
《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由四门艺术学科的国家级组织联合而成的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研制,在研制时参考了世界各国的教育标准和美国各州的有关文件,并通过国家教育标准和改进理事会的认可程序。艺术教育有益于学生,因为它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和过程中,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艺术教育还有助于学生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艺术教育还有益于社会.因为学生学习艺术能够获得有力的工具。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类的古今经验、学会借鉴、尊重其他人(往往是很不同)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表达方式、学会解决问题的艺术方式,为各种人类的环境提供表达、分析和发展的工具(例如:人们常说的教学“艺术”,政治“艺术”等)、理解艺术的影响、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境中的决策、分析非词语的交流,并对有关文化的产物和问题做出有见识的判断、用各种方式交流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有力地增强自我表达的内涵。从根本上讲,《标准》要求学生在完成中等教育时,应该达到下列标准:(1)他们应该在四门艺术学科(舞蹈、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中进行基本水平的交流,包括每门艺术学科基本语汇、材料、工具、技术和心智活动方法运用的知识和技能;(2)他们应该能够在至少一门艺术形式中进行熟练的交流,包括能用领悟、推理和技术能力来界定和解决艺术问题;(3)他们应该能够从结构的、历史的文化的观点以及从这些观点的结合来形成和表述对艺术作品的基本分析;(4)他们应该有见识地熟悉多种文化和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典范,基本理解艺术学科在总体上和各种文化中的历史发展;(5)他们应该能够在各门艺术学科之中及之间,将多种艺术类型的知识和技能予以联系。包括在任何与艺术相关的工作中对艺术的创作、历史、文化和分析进行融会贯通与比较的能力和理解。当学生发展了以上能力后,就能够形成个人艺术决策所需要的自己的知识、信仰和价值。
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教育课程观
在课程变革领域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知识的状态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及美国文化进入后现代时代而改变着”。其主要规定和特质在于:(1)信仰多元;(2)对技术的效果进行多方面审视;(3)审视发展是否总是必然的,从而产生一个严肃的主张。在艺术教育中,美国认为艺术的意义主要在于:一是创作的作品与形成作品的过程;二是形成人类智能和文化传承的各种艺术形式作品的整体。艺术以各种各样不同的风格呈现,反应不同的历史环境,具有多元的社会与文化来源。基于对艺术定义的认同,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分别制定出四种艺术形态“学生应该知道以及应该会做”的核心内容,明内揭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发现我们是谁”。
以音乐教育为例,课程以九种代表音乐特质的不同能力呈现,分别是:(1)演唱、独唱和与人一起唱各种曲目;(2)演奏乐器,独奏和与人合奏各种曲目;(3)即兴曲调、变奏和伴奏;(4)在特定的指导下作曲和编曲;(5)读谱和写谱;(6)聆听、分析与描述音乐;(7)评价音乐作品和音乐表演;(8)认识音乐与其他艺术,音乐与其他非艺术学科的关系;(9)认识音乐和历史与文化的关系。这九个核心能力之下再分幼儿园到四年级、五年级到八年级、九年级到十二年级三个阶段制定成就标准,随着年级的增加,增加一些新的要求。一到四年级:独唱、音高与节奏准确,用适当的音色、咬字与姿势,并能维持稳定的拍子;五到八年级:正确地唱,并在其音域中合适的控制呼吸,自己唱,在小团体或大团体中唱;九到十二年级:有表情地唱,以正确的技巧掌握大量曲目,难度是六级中的四级,含背唱曲。
综观美国音乐课程目标,其中并无教材与教法的描述,体现以学生学习成就为目标,这样的课程标准明显受到学习心理建构主义的影响。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改变艺术课程。什么是全世界的艺术?学生应该学习哪些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什么是美学,或者学习谁的美学?后现代主义哲学驱使着教育决策沿着三条宽广的道路接近艺术教学:大众的、社区的和个人的。后现代大众课程是多元的和复杂的,社区课程是多元文化的,个人课程不能够被忽视。
三、建构主义的艺术教育教学观
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在于,学生的背景知识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如何解释教学的主题,如果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真正的问题,与他们的同伴沉浸到“创造意义”的交流之中,努力加深对教学主题核心思想的理解,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那么,他们就会学习得更好。美国加德纳博士在《美国艺术的指导思想》一文中指出:“美国教育者开始就是刺激学生一种创造性的想象力,而相信到以后需要基本技能时,他自己会掌握。美国教育的长处是给儿童足够的时间来探索,让他们发展创造能力,风险是也许以后对基本技能的发展有影响,以后在表达上力不从心。”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名誉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艺术教师的传统功能只限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让他们学会画得不走形,照着石膏像、水果或风景的样子正确地画下来。”现代教育则完全不同,“特别是在低年级,教师的任务成了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的天生的冲动,即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
斯拉文这样定义建构主义教学:“学生经过他们的经验和真实的理解,发展认知视野,建立新的系统程度,不断地使之同化,建构新的知识。”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一种“基本结构的理解”,它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处理课堂教学复杂的系统结构的方法。美国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自定地进行学习。课程标准是根据加尔瓦茨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的理论而制定。加德纳在《理解的能力》一书中写道:“超人的天才和能力实际上是脑力劳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它要求学校里各门学科要同时进行教学。”如匹兹堡城市学生的艺术教育就体现了这种建构主义教学观念。现在学生主要学习三种艺术:音乐、绘画和文学。学生们在各种艺术形式的熏陶下学会表现自己,而且热情地评价自己,改进自己创造性的工作。这样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改变了自己的思想风格。女教师琳达说,“新的教学大纲完全改变了教学方法。从前我竭力纠正他们的错误,而现在尽量让他们独立完成,今天是学生们而不是我在课堂上唱主角。”
四、技术主义的艺术教育发展观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统教育的所有方面受到革命性的挑战。传统教师的知识垄断被网上无限资源打破,传统教材及其静态、单向的灌输方式被超文本的互联和互动交流方式取代。技术总是影响艺术研究的成功因素,技术主义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教育,改变了艺术教育的现实。
教育部长赖利在1993年全美音乐教育工作者大会上指出,要力图把全社会的各种文化机构的丰富资源拿到“教育的餐桌上来”。美国政府投入巨资,建造各种各样的艺术馆、博物馆和纪念馆,为艺术教育提供了较好的社会条件和艺术氛围。美国中小学的艺术课除了在课堂里上以外,老师还定期组织学生去博物馆、艺术馆等参观,到社会上搞调查,回来后写观后感或调研报告等。美国的住宅设施、布局和室内装饰、摆设都有较强的艺术性,有利于儿童的艺术陶冶、提高儿童的艺术素养。美国中小学都有自己的合唱队、乐团.都有设施齐全的排练演出的场所。
音乐教育工作者全国大会(Music Educaton NationaIConference,MENC)于2000年公布了豪斯赖特研讨会报告《2002视野》。《豪斯赖特宣告》体现出音乐课程环境观念的巨变,要求把学校环境和社区环境的音乐因素均为课程和课程资源,实现正式和非正式课程的融合。音乐教室的数字化进程迅速,电脑音乐工作站、多媒体和大屏幕显示、远程学习、便携式音乐系统、互动式个体化音乐学习软件、在线的互动音乐创作、演奏和学习等技术正在普及。学生发现使用计算机可以改变艺术教育的实践,如为雕刻作品(或三维空间)制作计划,完成“虚拟”物体等。有效利用英特网的学校正在快速地增加。在1994年只有33%的学校,1997年有了8%的学校连续接到英特网。学校班级进入英特网的时候,艺术教育家发现英特网是无价的资源。愈来愈多的博物馆、回廊、文件和图书馆不断地更新而且扩大。网站包含艺术品、收集作品、在线本文和其他的数据图像,这样能够扩展教师艺术教学的空间、使教师的工作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