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而情境教学也伴随着这次改革浪潮进入了音乐课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大大地提高学习效果。本文主要阐述了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情境创设的常用方法,从而来揭示小学音乐情境教学的规律。
音乐教育,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进入了崭新的21世纪。在这个发展迅猛、一日千里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中,教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被置于举足轻重的战略位置。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音乐教育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处于我国历史上最快的发展时期。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音乐学科中不仅同样存在,而且面临许多自身体系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些问题。
以往那种“我讲你听”的传统模式;那种只考虑教材要求和从教案出发,立足讲解音乐、传授知识,越系统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指导思想;那种不考虑学生要求,不顾忌学生感受,机械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原本具有审美愉悦性的音乐学科让学生感到比数理化等学科还要枯燥、还要艰难,就更谈不上对音乐课的喜欢。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难看出兴趣就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而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音乐教育的情感性和审美性是独特的,是不可取代的。基于上述的认识,在音乐教育中,要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并使他们终身喜爱音乐,要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合理地运用情境教学是一个好的方法。
情境教学是伴随着改革浪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情境则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可以这么说,情境教学是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也是促使儿童生动活泼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 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诱发动机。
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它是儿童求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活动。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而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儿童既蕴藏着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可能消失的可变的心理特点,把儿童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持之以良性的互动。一般来说,激发学习动机,是在导入新课时进行。这是学习新课的重要一步。情境教学十分讲究这一环节的掌握,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形式,从而促使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有好奇心、求知欲望的儿童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
当儿童学习动机被激起后,若教学过程刻板、单一,儿童会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动机弱化、乃至消失。因此在把儿童带入情境后,还应有意识地把儿童一步步带入与教材相关、相连的情境,让儿童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这样儿童在进入情境后又反过来丰富了情境,使得儿童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与“境”相互作用的持续中得以强化。而教学也最终成为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
二、 优化情境,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的乐趣。
音乐审美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则是音乐教学最主要的功能。儿童生来爱美,审美感受的愉悦,会促使儿童主动地去感受富有美感的教育。然而,儿童的审美能力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熏陶才会形成和发展。而情境向儿童展示的正是生动的画面,动人的旋律,角色的扮演,实物的演示等等,在这美妙生动的情境中,教师引导儿童用他们的眼睛去凝望,用他们的耳朵去倾听,用他们的心灵去体验…….这样在情境中的感受,不仅会引起儿童注意,还会促使儿童因其美感而愉悦。从而持续地注意,主动地接受,从而获得审美体验的乐趣。
三、 凭借情境,在表现音乐的过程中获得创造的乐趣。
情境教学很巧妙地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在一起。儿童之所以能进入情境,不但因为情境有图画的形象、音乐的形象等等,还在于有老师的调节和支配。老师带着自己的真切情意,全身心地融入情境。此时的情境就不再是简单的场景,而是渗透着、饱含着教师的情感。在这种“情”与“境”的合力之下,儿童的情感也被激发起来了!这样,师生情感的交流、互补,极大地丰富了以致升华了单纯的直观手段与歌(乐)曲结合的“物境”,从而使教学活动进入师生共处的忘我的几乎是无意识的状态。这种形与情的刺激对调整儿童心理,促使儿童精神饱满地、生动活泼地继续投入学习活动,是十分重要的保证。在这特定的教材相关情境中,可以有效地训练感觉,培养直觉,发展创造。
总之,情境教学目的在于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精心创设的生动的情境里轻松愉快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这样精湛的教学艺术,简直美极,妙极!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创设情境常用的方法又有那些呢?
(一)、联系生活展示情境
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而其实,音乐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教材所选用的音乐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从相关的生活话题导入音乐,会显得自然贴切,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轻松学习音乐,体会音乐无所不在的神奇魅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作了这样的尝试: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蜡烛,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着老师唱起来,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快乐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到意外,教师则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世界?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起它?这样的情境创设非常生动,非常煽情,视觉、听觉都获得了美感,最终,音乐无国界的道理深深地留在孩子的心里。这样的情境创设,打开了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了学生的体验,增进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又如:《风雨雷电的故事》,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风声、雨声、雷声的录音材料,课堂上让学生仔细聆听并进行分辨判断。当这些声音溢满整个课堂时,教师就已成功地唤醒了学生的意识,原来音乐就是这么产生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表象,学生的判断肯定是千真万确的。
(二)、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音乐教学中将实物出示,孩子们不但兴趣倍增,而且能很快地投入到情境中。
如:欣赏《百鸟朝凤》这首唢呐独奏曲时,我让本班一位学习唢呐专业的孩子进行现场表演,音乐声一起,孩子们立即被唢呐那高亢、清亮的音色给吸引住了,一个个目瞪口呆,看着表演者那纯熟的演奏技巧,随着音乐的起伏,孩子们或眉开眼笑、或若有所思、或赞口不绝等,完全融入到音乐情境中。
(三)、借助图画、录音来再现情境
心理学认为,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根据歌(乐)曲的特定内容,创设良好的音乐情景(幻灯片、图画、动画、录音等),不但能感染学生,而且能使学生充满兴趣的融入音乐中。
如:教《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彷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中,学的非常认真。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又如:在教学《金色的秋天》一课时,我绘制了金黄色的秋天图,还准备了农民在金黄色的果园采摘果实的幻灯片,学生被金黄的色彩所吸引和感染,犹如置身在硕果累累的金秋意境中,用明亮的音色,自信地演唱了《金铃铛》,脸上也露出了像金灿灿的秋天那么美的笑容。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来感悟情境
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语言将抽象的教学内容、枯燥的说教变成了耳闻目睹的具体视听形象,把多种形式的感情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创设出形象生动而又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丰富他们的经验。
如:《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学中,为启发学生对妈妈的关爱,对妈妈的深情,先用多媒体展示妈妈在辛苦工作,在家忙碌,累了、困了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的情境。然后镜头一转,打出一组“妈妈摇宝宝”的镜头,配上轻柔、优美的《摇篮曲》,两组镜头交替的出现,引发学生从表象进入形象思维,当看到妈妈辛苦劳动、辛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时,我们又该为妈妈做些什么呢?在进行把握歌曲深情、轻柔、宁静的基本情绪时,多媒体再次展示:布满星星的夜空,来强调“夜深了”。当多媒体展示:妈妈摇宝宝,我给妈妈披花袄情境,来启发结束句哼鸣的抒情演唱,并逐渐放慢,表达孩子对妈妈挚爱的情感升华。通过画面的展示、对比、启发,学生的情弦被拨动了,想象的大门也随之而开。
(五)、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而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的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在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如:在教《摇篮曲》一课中,在学会了歌曲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崇高,母爱的伟大。这时向学生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在贵州的一个旅游名胜风景区,一对母子正高兴地坐乘在缆车里欣赏周围的风景,由于种种原因,这部缆车在半途中出了故障,当时由于事情突然,来不及做任何紧急救援,就在这部缆车掉下来的那一刻,在死亡之神的逼近下,坐在缆车中的孩子被他的母亲一直用双手牢牢的托起,最终孩子得救了,只受了点轻伤,而孩子的母亲则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时,整个课堂中响起了韩红的那首《天亮了》。随着音乐的流动,在场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潸然泪下。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六)、通过游戏、表演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还可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去领悟、体验,从而获得对音乐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如:小学低年级的欣赏曲《骑竹马》,如果仅仅是反复聆听,是很难让学生听懂乐曲中所表现的意境。我就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营造一个情境,教学一开始我就带领学生玩起了骑竹马的游戏。玩过一阵后,我让学生说说骑竹马时的心情如何。于是我又让学生在《骑竹马》的音乐中来做这个游戏,并要求学生根据音乐的描述来做游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音乐的感知、情感的体验,获得了表现音乐美的能力。
又如:《小青蛙找家》是一首活泼的歌曲,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美,首先启发学生创设一个怡静优美的自然环境,让每个孩子参与到活动中来,几个孩子围成圈,模仿微波荡漾的小湖;几个孩子蹲在湖边像盛开的鲜花;还有的搭“小屋”、扮“小草”等,在音乐的伴奏下,大家的动作也在不停的变化,音乐通过动作溶化入自己的体内,这样的感受既生动又深刻。
(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前面所说的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作用,来实现情境的价值,因此,教学语言是创设情境的基础。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因为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要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中,需要教师的语言也要相应的生动形象,精辟而精练,把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鲜明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真正融入音乐情境中,接受音乐的感染与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如:以北京八中特级音乐教师李存的一堂高中音乐示范课为例,在一开始上课,《青藏高原》这首高亢、激越的歌就回荡在教室里,起伏跌宕,出神入化,磁石般地吸引着上课的学生和听课的人群,少顷,歌声转弱,在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中,李老师用他那浑厚的男中音开始了音乐课的导言:“美妙的诗,感人的歌,像从高原雪山倾泻而下的河。时间、空间挡不住它奔向大海的冲动,藏族人日夜聆听的歌早已跨过时空,飞向远在千里万里之外的我们。它引导我们飞过高原,飞过雪山,到达美丽而神奇的西藏。”接下来,《走进西藏》的歌声又起,可以设想,这种极富想象力与诗化的语言配之以《青藏高原》、《走进西藏》的动人旋律,对学生的情感与心灵产生了怎样的感染力。
如:在三年级欣赏《森吉德玛》一课时,我用语言描绘了这样的一段情境:银色的帐篷装点着绿色的原野,天上白云朵朵,地上牛羊成群,马儿悠闲自在地吃着青草。在这如诗如画的草原上,有一位漂亮的姑娘,在牛羊群中欢快地摆弄着豪放的舞姿。少顷,学生的思维迅速被调动起来了,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以上,这七种创设情境的不同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各执一端,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地综合地运用这些具体方法。而情境教学要想获得成功,我们执教的老师是要付出很多很多的代价。那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情境教学呢?
(一)、心要热。
在情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执教的老师。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之余,对所设置的情境,还要考虑到它在形式上的新异性、多样性,以及内容上的生动性,还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尽量使学生获得新的感受,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情要真。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何以情境教学的“境中之情”去拨动学生胸中的情弦呢?关键在于教师。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对事物所持的态度,往往是学生爱憎的标尺。教师对学生感知的东西,若报冷冰冰的态度,不以为美,无所谓爱,学生又怎么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呢?因此,我以为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要以自己的真切情意去感染学生,去激发学生。教师情真,才能以情动情;教师心热,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愉快教学。学生在此情此景中也会饶有兴趣地学习音乐。可谓是:情境交融,美在其中。
(此文获省三等奖)(株洲市樟树坪学校 易玉丹)
参考资料: 《音乐新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 人民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