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可以借鉴什么?
录入时间:2009/12/16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考级]
内容摘要 “超女”轰动了大众、娱乐界、影视界、音乐界,——但音乐教育界却似乎没多少反映。“超女”虽然有引人批评的一面,但更有成功的一面。站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角度反思:为什么“超女”能让亿万青少年如醉如痴,而我们的音乐教学却不能如此?暂不论“超女”非主流的阴暗面,我们为什么不能学学它的成功经验,让我们的音乐课堂生发对学生的强大魅力?若如此,我觉得应该借鉴“超女”在快乐、悬念、评价三个方面的成功经验。
“超级女声”确实办得很成功,唱红了大江南北,甚至惊动了世界,不但推出了一批耀眼明星,更让亿万青少年如醉如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每当看过一场“超级女声”,思绪总不禁回到我们的音乐课堂:许多时候,我们也曾尽量将课堂设计得新颖、轻松,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却总难达到预想的效果。
同样是音乐的传播方式,为什么两者效果的差距如此之大呢?仔细揣摩“超女”活动的做法,发现它确有三个独到之处值得我们音乐教学借鉴,那就是:快乐的魅力、悬念的魅力和多元评价的魅力。
一、让课堂充满快乐的魅力
“超级女声”的魅力之一是带给参与者和观众巨大的快乐。它不限年龄、不论相貌、不限唱法,“想唱就唱、唱得响亮”,强调的只有两个字——快乐。
“超女”活动的快乐源于四个方面:第一,紧抓音乐艺术今天在中国广泛普及、极受喜爱的机遇,搭建了几乎无限大的舞台,满足了大众对KALAOK式歌唱的艺术生活需求;第二,不设门槛“海选”,几岁的小姑娘、几十岁的老奶奶,音乐学院的专业生、街头巷尾的小歌迷,都可走上屏幕满足一展风采的追求;第三,用大众投票、现场摇旗呐喊等方式,让竞赛同时成为广场式、互动式的大众艺术活动,台上台下融为快乐的一体;第四,强烈的、多层次的竞技性及众多成功者将获得的巨大功利,产生了极大的诱惑。
音乐教学可从中借鉴什么呢?
当代美学指出:我们的时代已经是“生活审美化”的时代,大众不但提高了对艺术品的需求,更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追求美的感受与意趣;与此对应,艺术只有从象牙塔里走出来,实现“审美的生活化”,才能永葆青春。
(1)于是音乐教育也应如此:既应让课堂从枯燥知识技能的学习场转变为享受音乐艺术的审美生活场,又应让孩子们自愿地学到许多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好去享受更丰富、更深刻的音乐艺术。正像《音乐课程标准》所指示的,应把课程目标定位于首先让学生“爱好音乐”。
(2)怎么做呢?那就要营建快乐的学习情境,而借鉴“超女”的经验,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办法。
1、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所谓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就是要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并充满情趣。
一方面,由于在各种艺术形式(如文学、诗歌、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美术、书法等)中,我们发现当今时代音乐艺术的体裁、风格、流派发展变化最快,故而音乐教材的内容常常跟不上学生审美趣味的变化而总是略显陈旧。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应该大胆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删改,——比如今天的通俗歌曲中就不乏优者,应该引入课堂好让学生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在必须进行的高雅歌曲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比如进行歌曲《多来咪》、《雪绒花》的教学时,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按照传统的方式学唱乐谱、歌词、介绍歌曲背景等,那么学生由于并不了解这些歌曲的内涵,很可能不感兴趣。我的办法是:运用多媒体将电影《音乐之声》的片段搬到课堂中来,让学生亲临其境地体会女主角对孩子们的感情和全家不得不逃离祖国的心情,学生于是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享受到了学习这些高雅歌曲的快乐。
2、学习过程的活动化
音乐活动(包括欣赏和创作)是一种实践活动,包括听、看、唱、奏、演等多种实践形式。小学生的特点又尤其好动,一些较难掌握的教学内容如能设计较好的实践活动,不但会帮助小学生学会,还可以让他们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 如在《金蛇狂舞》欣赏教学中,有一个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型教学内容。这是个颇显无趣的教学内容,于是我采用生活中常见的“爸爸”的发音来组织练习,并用端午节儿歌的形式进行练习——学生在拍手念儿歌的过程中就掌握了附点八分音符这一节奏型,而且印象深刻、学得快乐。
3、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小学生天真、单纯,有强烈的表现欲。这是好事:只有在大胆、率真的表现中,才更能充分展开学习、实现创造,而且正是在充分的表现中他们才体验到音乐学习的快乐。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智能的种类可能不同,……今天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承认并开发各式各样的智能和智能组合。”(4)在音乐学习上也是一样,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音乐兴趣、不同的音乐表现能力。所以我在课堂上经常创造各种不同的机会,让孩子们想说的说、想唱的唱、想奏的奏、想演的演,各展其长、各得其乐。
二、让课堂具有悬念
“超女”的魅力之二是它悬念甚多:每一次“PK”总是让无数观众及歌手悬念高挂,不到最后一刻,谁也无法预料胜败结局。
课堂教学也应如此,一个一个的悬念将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优化教学效果。 但音乐课不像语文课许多故事生动有趣,也不像数学课思维疑窦重重,它的内容相对比较自由、分散,教师需要动脑筋创设一定的悬念。
1、 故事悬念
如我进行《唱山歌》教学时,就根据电影里刘三姐用山歌智斗地主的故事设置几个悬念,随着故事的发展和悬念的解开一步步介绍山歌、欣赏山歌,层层推进地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的氛围。
2、音乐知识悬念
不一定每堂课都能设计故事,但每堂课都会有音乐知识学习,而知识学习也是可以设置悬念的。
比如在歌曲欣赏中,有些歌曲当不了解它的民族文化、流派、风格等特征时是不太好欣赏的,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就是如此。此时我们可以创设若干悬念,让孩子们根据它是澳大利亚民歌这一点先后猜想、交流澳大利亚的经济特点、剪羊毛的操作特征(尤其是节奏特征)、丰收时刻的心情等等,运用这些悬念吸引学生的兴趣,更好地欣赏这首世界名曲。
3、音乐运用悬念
如前所述,今天的时代是生活审美化的时代,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广泛应用的。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设置悬念。
对一首乐曲,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比如二胡独奏曲《良宵〉,你可以感觉是宁静,也可以感觉是忧伤,还可以感觉是悲痛。于是对同样的音乐可以有不同的多种运用,可以鼓励学生作种种设想与设计,而这一设想与设计的过程就可以成为一个个面对悬念与解开悬念的过程,让孩子们获得情趣盎然的学习。
三、让多元化的评价进入课堂
在湖南卫视推出超级女声比赛之前,中央电视台和一些省级电视台也举办过各种各样的唱歌比赛,但都没有“超女”的魅力大,一大原因就是因为它颠覆了传统音乐比赛的评价方式而采用了多元评价的方式:除评委外,31位大众评审、坐在电视机前的千万观众,都可以运用自己的方式开展评价。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运用到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是恰到好处的,因为正如前面所说,小学生一方面对音乐的兴趣和能力差异很大,一方面又表现欲极强。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了下面一些进行多元化评价的方法。
1、 启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一个教师通常要面对全班几十名甚至多班几百名学生,不可能对每位学生的情况都非常了解,难免会出现对学生做出错误评价的状况。这时就需要给学生们机会,让他们积极发表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准确得多的评价。
记得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在一堂六年级的唱歌课上,一位女生却将一首三年级学过的歌曲唱得五音不全!当时全班同学捧腹大笑,我也有点生气,严厉地批评她没有认真听课。她没有说话,却马上有同学站起来替她申冤:“老师,我认为她唱得虽然不是特别好,但是她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位弱智学生,对音乐虽然“一窍不通”,却有着很大的热情。这让我非常后悔,自己冒失的话语深深刺痛了一位最需要关爱的学生的心。从此,我总是在教学中尽量综合多主体(学生、教师、家长、专家等)特别是学生群体的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激励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运用多元化的的评价标准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尽力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音乐素养的最大发展。于是,对不同学生的评价标准就应该不同,即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有个班的文艺委员,在班上非常突出,唱歌、弹钢琴、吹笛子、拉小提琴、跳舞都不错。一次音乐期末测试,她却意外地败给了一个男生,原因是她过分注重伴舞表演形式而忽略了歌唱情感表现力这一本质要求。她很不服气,我想对她这个艺术苗子应该把评价标准定得高些,于是在全班点评时启发她:“你的音乐学习水平很不错,但要看到自己的缺点:舞蹈是用来帮助表现音乐的,请你先好好地清唱一遍歌曲,再来谈谈你的感受好吗?”她照我的话试了一次,果然歌曲的感染力强了很多,这才心服口服地平静下来。
3、 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既然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不同,评价标准又应有差异,就必然地要求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我所在的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这二年来开展了小学音乐评价改革的研究,其改革要点之一就是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作为这项研究的参与者之一,我试探的办法是:广泛收集能反映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与成果的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甚至绘画作品,让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与成果;积极运用课堂表现即时评价、各种表演或竞赛活动获奖情况评价、家庭自主音乐欣赏活动情况评价等方式开展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同学们感到很高兴,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高、信心也更足了。
“超女”是一种社会现象,它能走多远,谁也不知道;但音乐教育却是需要一直走下去的。音乐教育的好坏,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我觉得: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必过分关注各界对“超女”评说的是是非非,而应认真分析它事实上成功的种种原因,借鉴它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音乐课堂教学,带给学生更多美与快乐的享受。
(此论文获湖南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参考文献:
(1)潘知常著《美学的边缘——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1998年11月第一版,第259页:“对于审美的生活化与生活的审美化的强调成为当代审美观念中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的两个 方面。”
(2)《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3)曹理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第一版,第149页:“音乐教学作为一种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它不隶属于理论学科,而是属于艺术实践活动为主的技能性学科。”
(4)加德纳著《多元智能》,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