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一位酷爱高雅音乐的朋友,收到不少音乐会的入场券。有小提琴演奏、有钢琴演奏、有交响乐演奏……形式多样、种类纷繁的演出券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几乎每场音乐会都有一家银行冠名,直接赞助音乐会的举办。
银行直接出资赞助音乐会的举办,这一举动初衷无可厚非。曲高和寡的高雅音乐会,受众市场本来就小,而演出成本却不菲。目前,高雅音乐消费市场还没有发展成熟,单靠票房收入来维持音乐会很难行得通,必须接受赞助、扶持。国家也明确提出,要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或许为响应这一号召,不少银行纷纷直接“掏钱”赞助音乐会。这种“授人以鱼”的做法,在一段时间内缓解了高雅音乐会的资金需求,帮助他们逐渐扩大市场范围。
但是,长远看来,银行这种赞助方式又能持续多久?一家银行不可能无限制地赞助下去,高雅音乐会的主办方也不可能永远靠赞助生存。现在,高雅音乐会也出现了一些“怪”现象:高雅演出多由“企业包场”或者“半送票”,有的演出甚至是全赠票,以此来提高上座率。没有赞助,高雅音乐会将与市民擦肩而过。长久以往,非但不能帮助高雅音乐健康成长,反而会滋生一种惰性,形成恶性循环。
市场就像只无形的手,只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国际上,高雅音乐会业都是走市场化、商业化的道路,无论从票价的设定、场地选择以及演出的宣传等方面,都有比较专业的市场运作模式。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负责宣传策划的机构会提前开始做市场调查,对演出类型、举办时间、节目形式、票价定位等进行问卷调查。而在我国,这一方面还比较欠缺。如果,高雅音乐会被企业赞助之后,演出的内容就要考虑和赞助企业目标受众口味之间差别,这对培育高雅音乐会市场来说,有时候也是一种阻碍。
看来,除了音乐会主办方积极努力,使演出曲目有更多人欣赏,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是否不必掏钱赞助,而从一旁协助,创新设计出相对适合的金融产品,帮助主办方和演出团体融资,以“授人以渔”的方式,给力文化体制创新,让高雅音乐会长远地走下去。目前,金融机构已经在一些大众文化市场,如电影、网络游戏等,以版权质押的贷款方式进行金融创新,帮助这些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难题,这种模式,能否在高雅音乐市场拷贝呢?
无疑,支持文化产业,需要更多“授人以渔”的创新,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解放报 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