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终日面临资金短缺、战争、爆炸袭击等困境,伊拉克国家交响乐团依然尝试着通过音乐弥合人们心灵的伤痕。正如其艺术总监所说,“伊拉克人民需要我们这样做,我们的音乐能带给他们美好的时光。”
伊拉克国家交响乐团(图片来源新华网)
对于国人而言,新年尚未真正到来,而欧洲已经度过了新年假期。各个行业都开始恢复上班,各大乐团剧院从忙碌的新年档期中抽出身来,开门迎客继续着演出季的内容。但在这个冬季,如果你与那些执掌演出市场的艺术大师交谈,有一个话题必定是他们最头疼的——2011年,他们的预算会有怎样的变化?随着欧洲经济的低迷,一些高福利国家的财政吃紧,政府正在酝酿一部部苛刻的预算削减方案。其中,被戏称为“唱歌跳舞”的文化事业首当其冲,面临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尴尬境地。在这些养尊处优的艺术家看来,搞艺术没钱简直就是寸步难行。此时,最好让他们看看世界上其他地方,还有一些音乐家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
《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就找到了最好的榜样:被称为中东三大交响乐团之首的伊拉克国家交响乐团。在近日的《华尔街日报》上,梅里克·凯兰叙述了他与该乐团现任艺术总监卡里姆·瓦斯菲的谈话。这位曾经追随一代宗师雅诺什·斯塔克学习大提琴的埃及指挥家,现在正四处为伊拉克国家交响乐团的美国巡演筹集款项。但从他的话语中不难看出,钱算不上是乐团面临的最大困难。
伊拉克国家交响乐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44年的巴格达交响乐团,创始人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指挥大师阿尔伯特·沙佛。沙佛曾在英国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二战时在伊拉克军队服过兵役。战争期间,他克服重重困难,把军乐团成员与文化艺术学院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建立了伊拉克第一支交响乐团。战后,他回到英国继续其职业音乐家的生涯,留下乐团艰难求生。直到20世纪50年代,伊拉克文化部正式承认乐团并更名为国家交响乐团,发给音乐家固定工资。
但是好景不长。进入上世纪60年代,国家财政预算紧张,导致伊拉克文化部作出解散乐团的决定。音乐家再次回到地下状态,却仍然坚持排练和演出,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恢复正常的工作。
20世纪末期,伴随着伊拉克所经历的战争与政治动荡,乐团成员大量移民海外,乐团再次濒临崩溃。更糟糕的是,音乐家一直使用的音乐厅在2003年的一次空袭中被夷为平地。然而就在同年的12月,指挥家瓦斯菲带领伊拉克国家交响乐团造访美国肯尼迪中心,与美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共同举行了音乐会。该场音乐会的司仪居然是时任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
可以想见,瓦斯菲与他的乐手经历着怎样的艰难困苦。在谈话中,瓦斯菲承认,2004年时的伊拉克国家交响乐团仍处于困难之中。“乐团的成员当时只剩下50多人,加之街上到处是炸弹爆炸的声音,根本没有多少人能准时参加排练。而且我们没有音乐厅,一直在文化艺术学院的礼堂排练演出。地方很小,乐器也不齐全。”根据当时其他新闻报道的记述,伊拉克国家交响乐团的音乐会经常会遭遇中途停电的困扰,更不用说在当地司空见惯的恐怖袭击威胁。
但瓦斯菲在整个谈话中始终透露出一种乐观的态度。随着伊拉克战争结束,国家秩序逐步恢复,一些非营利组织和大型企业对交响乐团提供了帮助。瓦斯菲告诉我们,他们的乐谱存量比2004年前大大提高,得益于一个名叫“大交响乐团图书馆”的组织的帮助。雅马哈和斯坦威这样的企业为乐团提供了足够的乐器,唱片公司赞助了免费的CD,而财政肯定比西方各国紧张得多的伊拉克政府毅然出手资助,保证他们一年仅有的20多场音乐会全部免费开放。“礼堂不大,只能容纳900人,但我们的音乐会经常是满座。”瓦斯菲略带骄傲地这样说。
根据他的说法,2008年伊拉克国家交响乐团有了长足的进步。“我现在已经可以对艺术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了!”他一直自豪于乐团能够顺利排演贝多芬、勃拉姆斯的作品,美国小神童勒维林·桑切斯·维尔纳在去年5月与乐团合作了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我们还为里姆斯基-科萨柯夫的《天方夜谭》做了2个月的排练。一开始乐团只会演奏强与弱,但后来我们提高了很多,音乐很像是那么回事了。”
当然,世界不会像童话故事中那样美好,这支身处战火纷飞中的乐团仍然面临很多危险。瓦斯菲自己的公寓就在一次炸弹袭击中垮了半边,而乐团对面的外交部大楼也在不久前遭到汽车炸弹的袭击。
“我们在排练前花了两天时间清理满地的碎玻璃和其他垃圾,然后就继续策划演出了。”真正考验乐团的可能还是一些极端主义者的恐吓。伊拉克交响乐团的成员来自各个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因为对音乐的热爱聚集在一起。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基督徒、库尔德人共同登台表演,甚至还有5位女性演奏员,其中包括美国小提琴家阿莱格拉·克莱因。这一定不是极端主义者愿意看到的景象,但瓦斯菲说:“我们的理想是美好的,我们传递出的信息也是美好的。所以,即便有人反对我们也很难公开表达这一点。伊拉克人民需要我们这样做,我们的音乐带给他们美好的时光。”
即便有美好的愿望,安保仍然是十分严格的。在演出《蓝色狂想曲》时,荷枪实弹的特警队员就在礼堂内外守卫。在这样的困难和危险面前,伊拉克国家交响乐团依然在尝试着通过音乐弥合人们心灵的伤痕。不知道西方那些养尊处优的艺术家是否会从这个活生生的例子中学到些什么。
顺便提一下,乐团的创始人沙佛,在2010年仙逝,享年93岁。当他知道自己一手创立的乐团能在如此困境中绽放美丽的花朵,一定安然瞑目了吧。
(毕祎 刊于《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