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圳大力发展原创音乐,催生了一批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优秀歌曲,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已成为中国音乐创作的一个重镇。2009年3月,音乐工程启动,力争用5年时间,使深圳成为中国流行音乐创作和传播的风向标,成为中国原创音乐的大本营。市“两会”期间,对音乐工程未来几年的发展,姚峰、王晓泸等文化艺术界的委员代表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给出了他们的建议。
成就离不开“音乐工程”
2009年,新中国迎来了60华诞,深圳也获得了“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比赛”的主办权。以此为契机,为催生更多的音乐精品,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文化软实力,深圳联合中国音协发起主办音乐工程,以建设深圳成为“音乐之都”为远期目标,形成深圳新的文化定位。
音乐工程的工作目标是立足本土力量,利用央视、深圳卫视、网络等强势媒体和大型音乐机构,以拉动深圳原创音乐为目标,整合资源、夯实基础,推出一批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音乐作品,培育音乐文化品牌,引进一批优秀音乐人才,完善音乐创作、制作和宣传推广机制,形成音乐产业的完整链条。
“自从前年拉起了原创音乐的大旗,音乐工程近两年来给深圳的音乐创作者很大的鼓舞,也给跟深圳合作过的音乐家很大的鼓舞。”政协委员姚峰肯定地说,“音乐工程吸引了全国一大批著名的音乐家来深圳开办工作室,闵慧芬、印青、王佑贵、王晓峰、宋小明、刘青、孟庆云在各区都成立了工作室;金钟奖流行音乐比赛也长期落户深圳;还有合唱,音协合唱团、高级中学合唱团等等,虽然是非职业的,但都很专业;民乐这一块,据我了解,深圳的队伍有两万人,非常庞大。这一系列的成就都离不开音乐工程的推波助澜。”
发展民乐,让音乐生态达到平衡
30年来,在深圳这座涌动着激情的城市里,诞生了一首首唱遍大江南北、讴歌改革开放的时代旋律,这跟深圳历来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密不可分。深圳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包括音乐、影视等文艺创作。近年来,深圳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原创音乐稳步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优势。
“深圳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好歌。”人大代表王晓泸赞叹地说,“既有《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永远的小平》、《又见西柏坡》、《中国加油》、《大江之歌》等引领全国潮流的主旋律歌曲,又有《彩云之南》、《月亮之上》、《丁香花》、《有没有人告诉你》等广受年轻一代喜爱的流行歌曲。”
“音乐工程的活动时间是5年,原创歌曲已经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绩,在未来的3年,我觉得应该大力发展民乐。”姚峰建议说,“深圳学民乐的,除了艺术学校民乐专业的学生,还有许多非专业学校的学生都在学习民乐,除此之外,深圳也有爱乐民族乐团。虽然这个队伍很庞大,但发展状况不理想。在现代化进程中,深圳除了应该保持它年轻、时尚的城市特征之外,也不应该忘了民族文化,让音乐生态达到平衡。”
音乐创作要真正贴近百姓
在音乐工程的主要活动中,其中有搭建音乐宣传推广平台,培育音乐文化品牌,引进音乐人才,完善音乐产业链条等等。
“在音乐平台方面,深圳有‘鹏城歌飞扬’,让那些艰苦奋斗的音乐人能唱出自己所想,有能够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但深圳还需要更多这样的平台,电视、电台、网络,都应该有这样的平台,才能留住音乐人才。”姚峰说,“深圳的音乐创作应该更加向下,真正贴近老百姓,表现他们的所思所想,创作出他们喜欢听的歌曲。否则,曲高和寡,不能让老百姓产生共鸣。作为一个音乐创作者,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深圳在歌曲创作这一块发展得很好了,但缺乏真正的大家,深圳应该培养自己的代表性的音乐大家。”王晓泸建议道,“深圳有‘鹏城歌飞扬’,有金钟奖,但我觉得还不够,应该举办更多的创作大赛和歌唱大赛,这样才能发掘到真正的人才,培养出真正的大家。我觉得深圳应该做得到,我们经济、物质基础都不缺,营造浓厚的音乐氛围,净化心灵,对提高城市的幸福指数,建立和谐社会是很重要的。”
(深圳商报记者 祁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