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1日晚,著名作曲家,全国政协常委,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协音乐分析学会会长叶小钢教授,应中国音乐学院“国音讲坛”和作曲系之邀,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歌剧厅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讲座由科研处处长,作曲系主任高佳佳教授主持。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闫拓时、名誉院长金铁霖也亲临了讲座现场。
讲座题为“音乐创作随谈”。叶小钢教授以自己的成长历程开始了此次讲座,衷肯的鼓励同学们坚持理想,安排人生,并以自己的座右铭“音乐就是力量,理想改变人生”与同学们共勉。
谈到自己创作中的经验,叶小钢教授提到了他创作的三个来源。其一,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他认为从民间音乐,戏曲音乐中寻找创作的来源是尤为重要的,他创作的很多作品都源于对民族音乐的融会贯通;第二,从德奥古典主义音乐中吸取精神上,哲学上以及理念上的精髓;第三,创作技术上的支持,这一方面在美国留学时对作曲家影响很深。
随后,叶小钢教授介绍了自己的一些作品,边看总谱,边听音响,并加以讲解,声情并茂的向同学们讲述了创作的过程及感受。
首先,叶小钢教授选取了《大地之歌》中的第二段“宴陶家庭子”与马勒的《大地之歌》做了比较,由于思想上和语言表述等方面都不相同,在配器上采用了较为浓重的色彩,更多的是表现人生的感慨。创作技术上运用了复杂的变换节拍,打破了音乐上方块似的规则性,使其更具有生命力。
《林泉》是一首古筝独奏曲,由琵琶演奏家苏畅现场演奏。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着重指出要解决好演奏法的问题,处理好与演奏员的沟通问题,使演奏员更好的了解作曲家的意图,准确的把握作品的精髓。
《Piano Trio 》是为纪念海顿而做的一首委约作品,叶小钢教授通过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告诉我们,在创作中首先要考虑好是为谁而作,由什么人演奏,有什么样的听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口味,这样才能使作品更接近生活,接近现实,更广泛的被演奏与流传。
作曲家还陆续介绍了他许多体裁的作品,如歌剧,舞蹈型音乐,电影音乐等等,用自己的创作经历给同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也为同学们呈现出一场丰富的视听盛宴。
讲座的最后,许多同学都提出了问题,有关于作曲家创作前的构思问题,有关于作曲家对作品的喜好问题,有关于考学的一些实际问题等等,叶小钢教授都耐心的作了回答,并给与了衷肯的意见与建议。
叶小钢教授的讲演轻松幽默,从作曲家的角度给予了同学们非常实际的帮助与指导。大家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此次讲座。(作曲系11级博士研究生 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