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4日上午九时,我国著名声乐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马秋华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为全校师生开展了一场底蕴深厚、充满哲理的艺术讲座----《发展共性 强化个性》中国声乐教学及演唱多样化探索。讲座由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王世奎教授主持。闫拓时书记等多位院领导也亲临讲座现场。
马秋华教授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我国老一辈声乐教育家黄友葵先生,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从事声乐演唱和教学研究工作。30年来马秋华教授在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声乐教学与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她的学生有近百人在国际、国内大型声乐比赛中获奖,培养出了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歌唱家。
本场讲座主要分为三部分:马秋华教授讲解、分享其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现场互动问答;马教授优秀学生声乐展演。在第一部分中,马教授将声乐教学总结为科学性、民族性、文化性、时尚性,指出这是培养声乐学生的目标,并分别对这“四性”做了讲解。
1、科学性——遵循规律,采纳精华。声乐演唱首先要符合人体发声的规律:喉咙打开,位置高,气息放下。掌握了一个科学的工具,相当于有了驾驭演唱的能力。同时,不能被方法所困扰。美声、民族演唱方法的科学性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美声强调规范性,民族更强调风格性。而通俗唱法多强调个性,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解,体现个性风格。声乐是感性艺术,科学发生方法是相对的,方法要为作品服务。
2、民族性——继承传统,面向世界。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美声唱法需要加强民族性、文化性、时尚性,民族唱法需要加强规范性、文化性、时尚性,二者共同促进,无高低上下之分。无论是教学还是演唱都是以情感换情感,以真情换真情。同时,需要向生活学习、向民间学习。
3、文化性——多元与包容。现在是一个包容的时代,是一个追求流行时尚典范的年代,要求每个人具备全面的知识体系。歌唱是舞台艺术,是最前沿的窗口。如果要在多元的、包容的时代里生存,需要思考如何展现自身文化性与个性的问题。
4、时尚性——时代基础上的创新。时尚性包含着时代性,是时代的最前沿,时尚性是时代性基础上的创新。任何歌唱方法都不能脱离时代,脱离了时代就失去其生命力。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声乐教学的时尚性是对舞台艺术的重要要求。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