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石(资料图)
人物名片:国家一级作曲,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武汉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他至今创作歌曲千余首,100多件作品获得国家级或全国性奖,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群星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广播新歌金奖等。代表作有《亲爱的中国我爱你》、《入党申请书》、《我家就在长江边》、《母亲在家就在》、《好日子慢慢过》等。
今年8月,“湖北名歌大家唱”征集评选终评揭晓,38首歌曲从1173首作品中崭露头角,成为“群众最喜爱的湖北名歌”。其中,《亲爱的中国我爱你》、《母亲在家就在》、《好日子慢慢过》等8首歌曲,由方石创作。
如此多的歌曲为群众所喜爱,恰说明了方石的音乐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正如他在音乐界,被认为是“学院派”、“主旋律”和“时尚型”相互观照和兼容的作曲家,其音乐千姿百态,五彩斑斓:或风或雅或颂,尽显章法;或唱或吟或诉,各具魅力。
方石对记者说,回望30多年来的音乐生涯,他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扎根于丰厚的荆楚文化中,用纵横恣肆的激情为时代放歌。“这个脚步,不会停息。”
出生于重庆巫山,方石骨子里有一种三峡汉子的执著。1970年12月,怀揣乒乓梦的他到湖北公安插队,无意中得到一本《怎样识简谱》的书,喜欢玩乐器的方石开始自学谱曲,并创作了生平第一首曲子《建设农村争朝夕》。1971年9月,他被招入武汉钢铁公司当了一名修炉工。3年后,由于文艺特长突出,他调入厂工会,主抓文艺宣传队,直至1977年。7年间,他创作了82首歌曲,几乎都是反映工厂和工人生活。
1977年恢复高考,方石从3000多人中脱颖而出,考入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他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如同海绵一样,每天吸收着各种营养。其间,他创作了声乐协奏曲《神女之歌》、交响序曲《鹤白》、交响组曲《舟山渔号》等,用音乐讴歌欣欣向荣的改革气象。198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一干就是30年。
艺术是时代的反映,歌声是生活的写照。30年里,方石紧密结合生活,紧扣时代脉搏,肩扛社会责任,面向基层群众,创作了上千首歌曲,获奖无数。《亲爱的中国我爱你》、《入党申请书》、《有个小姑娘》、《在蔚蓝之间》、《我们和野人》、《巴山鼓舞》、《我家就在长江边》、《故乡在想你》、《回家的日子》、《亲爱的中国越来越美丽》等大量歌曲,因脍炙人口而广为传唱。王丹萍、汪金媛、邹依娜、姚贝娜、黄鹤翔、刘罡、黄薇、西兰卡普(组合)等一批湖北歌手,唱着方石创作的歌曲走向全国。
2009年,由中宣部倡导,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中,湖北有5件作品获奖,获奖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中3首歌由方石创作,《好日子慢慢过》并于同年夺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方石的音乐作品题材内容广泛,但最让人称道、引人关注的,是主旋律歌曲。如中国三部曲:《亲爱的中国我爱你》、《亲爱的中国越来越美丽》、《亲爱的中国我最爱的还是你》,一首通俗、一首民族、一首美声,首首经典,不管大人小孩,都能哼上两句。另外,还有《入党申请书》、《镰刀斧头》、《巍巍大中华》、《中华锦绣》等,皆有感而发,以情动人。
中国轻音乐学会主席、著名作曲家张丕基等专家认为,方石的作品大气、乐观、向上,内在张力很大,充满激情,并勇于创新,在调性、节奏、演唱样式上具有独特个性。他对红色题材的开掘,具有独到之处,将学院派的专业作曲技法与大众欣赏相结合,同时继承、弘扬民族性、地域性的音调基因,运用融合的手法体现歌曲的艺术价值和艺术个性。如《入党申请书》,这样严肃庄重的题材,作曲家却赋予其朴实、真诚的心境,以平民化的视角让人产生共鸣。
方石在音乐领域的涉猎相当宽泛,同时涉足管弦乐、音乐剧、交响合唱、影视音乐、计算机音乐等,集作曲、编曲、录制、配器于一体,多次担任湖北省各类大型晚会的音乐监制、音乐统筹,并为《真诚》、《夹缝》、《大明医圣李时珍》、《丰碑》等多部电视剧、专题片作曲。
从省音协《长江歌声》编辑部编辑,到省音协常务副主席,方石始终致力于推动湖北的音乐发展,提升湖北音乐在全国地位。如1986年组织举办全国首届盒带通俗歌曲研讨会;1990年发起“90年代之歌”全国征歌活动,至2000年举办了6届;2003年负责省音协工作后,他更是注重对本土音乐及人才的发掘,主抓了大型交响组歌《穿越三峡》的创作、演出,启动、举办了两年一届的“湖北音乐金编钟”评奖,组织、开展了“唱响湖北、歌扬天下”、“天下湖北美”及“湖北名歌大家唱”等音乐系列活动,使湖北音乐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2006年第十二届、2008年第十三届央视“青歌赛”,以及2007、2009“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中,方石均担任评委并为湖北参赛选手创作作品,为我省在国家级音乐大赛取得历史性突破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方石正着手小提琴协奏曲《龙船调》的创作。他说,半个世纪以来,除了《梁祝》,我国尚缺乏让大家耳熟能详的小提琴协奏曲。他希望借用《龙船调》这首具有国际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湖北民歌,使民族艺术与高雅艺术完美融合,谱写具有突破性的新乐章。(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