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晚,保利剧院,曾两度与北京乐迷失之交臂的穆蒂,率领上海交响乐团为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华丽收官。
此次演出的曲目由穆蒂精心设计。首先奏响的是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在某些地方做细微的延长音处理,在每次强音之前做了充分的铺垫,使音乐更加深邃有力,穆蒂对这首乐曲的处理尽显“穆式”风格。
随后是马勒《旅行者之歌》,由女中音阿丽莎·科洛索娃担任独唱。由于身体不适牵连了嗓子,她不得不每唱完一个乐章便俯身端杯饮水。不过,她的金嗓子还是那样悦耳动听、深沉幽婉,将马勒作品的悲剧色彩传达得震彻心扉。而她身旁的穆蒂,则变得轻柔之至,竭力配合她的歌唱,这也正好将穆蒂指挥棒下的歌唱性优势发挥无遗。
下半场是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这是作曲家最后一部交响曲,一部巅峰之作。据说马勒在1911年5月弥留之时,嘴里吐出的最后一个单词便是“莫扎特!”想着这样的背景,便会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穆蒂指挥棒下流淌出的生之灿烂与逝之悲伤。
穆蒂有着精确而富有表情的指挥手势,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把乐队牢牢地“抓”在手上。他的每一个手势、动作,无论是身体前倾与乐手“对话”,还是略微屈膝酝酿“爆发”,都干脆利落、潇洒稳健、松弛优雅,少一分则浅,多一分则满,如果连缀起来,分明是一幅线条简洁、笔触细腻却又气势昂然的山水画卷。
每一曲结束,穆蒂都会下意识地将其实并未凌乱的头发向脑后理一理。他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那就是不时地向左右转身90度,以便更明确地指挥左右手的提琴声部。每当这时,他那标志性的罗马式大鼻子便轮廓鲜明地“停”在空中,显示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性。
在热烈而有节奏的掌声呼唤中,穆蒂四度上台谢幕,最后一次甚至朝观众做了一个可爱的“拜拜”动作。他和乐队终究没有返场,也许是他身体累了,不过很多观众更愿意这样解释:这是一场完整、完美的音乐会,恰到好处,意犹未尽,多一曲倒显赘述了。(编辑:石磊/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