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姓名 |
论 文 题 目 |
指导老师 |
获奖等次 |
1 |
汪雯馨 |
关于提高中学生音乐学习兴趣若干问题的思考 |
吴跃跃 |
一等奖 |
2 |
张 玲 |
浅谈音乐舞台表演创作与音乐舞台表演教育 |
石 丽 |
一等奖 |
3 |
邓 婕 |
从焚书 琴赋看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 |
喻意志 |
一等奖 |
4 |
张 璐 |
声乐理论课程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
张兆南 |
一等奖 |
5 |
邹婉婷 |
古琴曲《梅花三弄》与其钢琴改编曲的对比浅析 |
朱咏北 |
一等奖 |
6 |
盖 曦 |
浅谈关于布索尼改编巴赫《d小调恰空》创作的重新认识 |
罗艺刚 |
一等奖 |
7 |
肖 翠 |
浅谈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 |
李 萍 |
一等奖 |
8 |
危逸师 |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
冯往前 |
一等奖 |
9 |
涂 婷 |
浅谈如何把流行音乐引入中学音乐课堂 |
吴跃跃 |
一等奖 |
10 |
赵真真 |
《邀舞》作品分析及其舞台表演设计 |
朱咏北 |
一等奖 |
11 |
王艺霖 |
浅谈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
凌宪初 |
一等奖 |
12 |
杨 军 |
舒曼《阿贝格变奏曲》创作与演奏分析 |
葛 俭 |
一等奖 |
13 |
宋晓昀 |
浅析独唱与合唱的异同 |
王如湘 |
一等奖 |
14 |
陈淑娴 |
浅谈由歌曲《阿根廷,别再为我哭泣》引发的思考 |
詹桥玲 |
一等奖 |
15 |
龚倩莹 |
对世俗的控诉与对命运的抗争——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的内涵分析 |
廖玉麟 |
一等奖 |
16 |
谢 瑶 |
凤凰迁飞的浪漫呓语——浅析声乐作品凤凰传奇 |
将军荣 |
一等奖 |
| ||||
17 |
万 勋 |
浅析歌唱者心理素质对歌唱表演的影响 |
张兆南 |
二等奖 |
18 |
李洁莹 |
论《孟姜女》的演唱处理 |
李 萍 |
二等奖 |
19 |
曹 利 |
浅论贺绿汀电影音乐的创作特点 |
喻意志 |
二等奖 |
20 |
李 欢 |
《好一条大湘江》的艺术特色分析 |
将军荣 |
二等奖 |
21 |
鄢 洁 |
浅谈二胡的发展前景 |
廖玉麟 |
二等奖 |
22 |
张 靖 |
情感表现在合唱艺术中的重要性 |
陈世扬 |
二等奖 |
23 |
苏银英 |
2010届表演系毕业汇报晚会之感悟 |
洪 慧 |
二等奖 |
24 |
李鹏飞 |
浅谈小品《宫廷汇报》表现手法 |
陈世扬 |
二等奖 |
25 |
胡兰莎 |
论声乐表演艺术的本质和审美体现 |
张碧霞 |
二等奖 |
26 |
周 杰 |
浅谈如何在音乐表演中诠释不同风格的作品 |
洪 慧 |
二等奖 |
27 |
胡 衡 |
音乐会之《龙船调》文化 |
陈世扬 |
二等奖 |
28 |
付泽林 |
对刘天华二胡作品《光明行》的分析研究 |
杨长安 |
二等奖 |
29 |
李宁艳 |
浅谈歌唱中的咬字吐字 |
石 丽 |
二等奖 |
30 |
雷 瑛 |
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狩猎》的演奏心得 |
葛 俭 |
二等奖 |
31 |
黄蓓蕾 |
肖邦练习曲《大海》的演奏难点及对策 |
张 浩 |
二等奖 |
32 |
李 腊 |
从古筝《月儿高》浅谈浙江筝派的特点 |
汪 莎 |
二等奖 |
33 |
吴海萱 |
浅析如何声情并茂地演唱作品——以《苗岭的早晨》为例 |
将军荣 |
二等奖 |
34 |
周 京 |
民歌教学中演唱技法的婵变和发展 |
石 丽 |
二等奖 |
35 |
王 峰 |
浅谈声乐技巧与艺术表现的关系 |
袁路安 |
二等奖 |
36 |
孟春霞 |
浅析歌曲选曲《一首桃花》的艺术表现 |
李 萍 |
二等奖 |
37 |
盛 彬 |
论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风格特点与演唱技巧 |
侯燕妮 |
二等奖 |
38 |
雷 雨 |
关于永州市端桥铺中心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报告 |
郭红丽 |
二等奖 |
39 |
徐小晓 |
论怎样唱好合唱《葡萄园夜曲》 |
张兆南 |
二等奖 |
40 |
郭 平 |
浅谈歌唱中的呼吸法 |
石 丽 |
二等奖 |
41 |
孙 杰 |
浅析借鉴MIDI技术学习传统配器法的利与弊 |
匡 君 |
二等奖 |
42 |
高一舢 |
浅析钢琴触键与音乐情感的表达 |
罗艺刚 |
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