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客服QQ 官方微信
网站客服QQ:
1014587588
2694395946
音协考级QQ:
2537453437
名称:中音在线
微信号:musiceolcom
设为首页网站地图网站论坛帮助∨
搜课程搜资讯搜书籍搜老师
考级报名 |电子琴钢琴古筝小提琴音基长笛
我的课堂
购物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儿声乐套曲合唱谱、钢琴伴奏谱、CD伴奏、MV等下载
首页 音乐课程 音乐书籍 音乐新闻 名师风采 音乐人物 音乐学堂 乐器联盟 乐器百科 音乐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乐理 > 教学空间 > 浅谈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征与教学策略

浅谈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征与教学策略

分享到 |
日期:2011-10-7  来源:中音在线  编辑:韩老师  浏览次数:

导语: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6级 高洁   指导老师 吴跃跃   摘要: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因此,音乐学习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过程。如何把握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基本心理特征,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根本上提升中学生音乐学习的效率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从对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征的分析研究与针对该特征制定的科学教学方法两个大方面入手进行探究。而对于教学方法,本文将重点研究的是重视心育及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两个内容。   关键词:音乐学习;中学生;心理特征;教学策略;心育;教学创新   Abstract:Music is an artistic and very complex subject, which contains a highly contagious form of art. Therefore, the process of music learning is a very complex. How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use competent teach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is the problem discussed in this dissertation. In this paper, two aspects will be analyze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6级 高洁

  指导老师 吴跃跃

  摘要: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因此,音乐学习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过程。如何把握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基本心理特征,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根本上提升中学生音乐学习的效率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从对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征的分析研究与针对该特征制定的科学教学方法两个大方面入手进行探究。而对于教学方法,本文将重点研究的是重视心育及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两个内容。

  关键词:音乐学习;中学生;心理特征;教学策略;心育;教学创新

  Abstract:Music is an artistic and very complex subject, which contains a highly contagious form of art. Therefore, the process of music learning is a very complex. How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use competent teach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is the problem discussed in this dissertation. In this paper, two aspects will be analyze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mind and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 which a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ose two features. As for teaching methods,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how important is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v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 Music stud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strategies

  绪论

  之所以选此题作为我的论文研究对象,是因为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而中学生心理特征比较复杂,这种复杂的心理状况必将直接影响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态度和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分析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征,对于更好的进行中学音乐教育、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更好的学习音乐知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国内研究本问题的人不少,例如:吴跃跃著《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吴跃跃和李平平的《高中生音乐学习心理调查》(《人民音乐》2009年第05期)、杨丽的《浅谈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与教学策略》(《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5卷第02期)、贾勤化的《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音乐教学策略》(期刊-核心期刊音乐天地《The world of music》2009年第04期)、颜重光的《技巧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期刊-核心期刊江西教育,JIANGXI EDUCATION2003年第05期)、刘革喜的《中学生音乐学习自信心调查及其分析》(文教资料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2007年第15期)等,这些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教学建议,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

  在国外,由于翻译过来的资料比较少,手头暂时还没有可参考的文献材料。

  本文将从分析中学生特殊心理特征以及针对心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两方面入手,以此为全文总线索提出一些自己浅薄的见解和看法,总结一些有关的教学经验。

  1. 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特征分析

  1.1幼稚与成熟并存。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重要的心理转型期。这个时期,学生“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幼稚与成熟并存,他们观察力、注意力、接受能力、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世界观开始形成。

  1.2崇拜明星与偶像。

  伴随着第二性征等生理上的急剧变化,青春期心理特征开始显现,他们对新生或美的事物充满好奇、渴望、迷惑和梦想。崇拜青春偶像,喜欢模仿电影明星、歌星的打扮和行动方式。

  1.3情感意志较为薄弱。

  中学生渴望社会、师长给予他们成人般的信任和尊重,但同时又缺乏行为自主调控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支配,心理定力和承受能力均较差,情感意志相对较薄弱,遇到挫折和困难极易产生极端情绪、逆反心理。

  1.4音乐认知能力增强。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随着注意力、身体协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对音乐的认知和感知能力明显增强,调式辨别能力相当突出,其听觉的灵敏度已接近或达到成人的水平。舒特—戴森与加布里埃尔认为:12-17岁这一年龄阶段音乐能力的发展集中体现在欣赏、认识和感情反应能力三个方面。这个时期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对学习视唱练耳、基础乐理、和声等音乐理论知识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以唱歌为例,小学生喜爱游戏式的歌唱,把歌唱、舞蹈、表演融为一体,中学生更愿意通过歌唱这种形式去感受音乐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体验作品所抒发和寄托的情感。他们不再满足那些单纯写实性(描写动物、植物)、拟人性的音乐作品,喜欢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文化的学习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①]

  1.5喜爱流行音乐。

  由于特殊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中学生的音乐审美存在一定的个人偏爱性,相当多的中学生表现在对通俗歌曲、流行音乐的热衷与偏执,有的甚至已达痴迷的程度。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通俗、流行音乐与古典、民族音乐相比,旋律简单、流畅,易上口,歌词内容多以情爱为主题,恰恰为中学生朦胧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宣泄机会。而且现实音乐环境中充斥电台、电视、广播等媒介传播的流行音乐,一旦他们对学校的音乐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满足,便会排斥课本和教师,把兴趣重点盲目转向学校音乐教育以外的内容。学习压力的日渐增大,也对中学生偏好流行音乐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他们这些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地体现在音乐学习的全过程中。因此,教师怎样依据中学生上述心理特征,选用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正确引导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达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效果和目的,对于我们这些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的人来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2. 针对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征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

  我们都知道,师者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对于身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怎样针对中学生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和谐音乐课堂,提高音乐教学效果,个人认为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动脑筋、下功夫:

  2.1重视音乐教学中的心育

  心育即心理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活动。其根本任务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智力、非智力因素和自我教育),开发其创造潜能,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个性发展。通常人们所说的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自信心培养、性格培养等均属于心理教育范畴。[②]

  音乐心育是依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在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以及创造音乐的过程中,施加心理影响并与学生自主构建相互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教育。音乐心育并不是音乐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单纯的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它是心理教育与音乐教育的有机整合。音乐心育要注重教学艺术,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依据中学生特殊心理特征,通过生动活泼的授课形式加以组织和表达,营造艺术的色彩和氛围。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拨动学生的心弦,促使他们自主构建健康、良好的音乐学习心理环境,以期达到增强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③]

  音乐心育可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联感”与“通感”作用,使学生在说、唱、舞等艺术活动中感知、体验、表现和创造音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音乐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作“音乐应当是什么”的价值思考。只有通过一种健康的价值导向,音乐心育才能促使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才能使学生在掌握音乐的同时不断感悟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而对中学生而言,音乐心育必须符合他们特殊的心理逻辑,让其自主构建音乐学习心理结构,实质就是中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因此,此时的音乐心育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他们音乐学习的主体地位,认同中学生特殊心理发展的目标,让其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有效地促进他们音乐技能的发展。[④]

  2.2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基础,关键还要看以什么教学手段进行有效实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科学思维方法及技能技巧的培育者。只有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才能提高他们在音乐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形成他们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全面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2.2.1有效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优秀的教学导入环节,不但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对导入环节的设计,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导入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形式多样,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探索。

  2.2.1.1 讲述故事。中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对叙述性内容的艺术作品较为关注,对剧中人物情感变化也甚感兴趣。课前精选一段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故事题材作为开场,能使他们对艺术作品尤其是大型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作为顺利欣赏作品的过渡。实习时给初中生上欣赏课《壮丽的诗篇——颂歌》利用作曲家的历史故事引入正题这一手段,学生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又例如:在欣赏大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我使用这种故事导入法,用耳熟能详的经典传奇爱情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使他们了解了该曲音乐背景,还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何乐而不为?

  2.2.1.2 创设情景。教师可以利用中学生感情丰富且波动大这一特点刻意渲染一种情感气氛,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受到某种特定气氛的影响,从而不知不觉随着这种感觉去思考、学习。特别是多煤体教学广泛运用的今天,这种方法运用起来很是方便。例如:在学习《让世界充满爱》这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四幅与爱有关的画面,教师在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的旋律中动情解说(A玉树地震救灾现场B汶川救灾现场C美国9.11救灾现场D非典抗战),让学生在感动中感悟新课内容。

  2.2.1.3 设置疑问。中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遇到矛盾或疑问时,往往会产生很强的求知欲望。这时大脑会特别兴奋的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地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教师在导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可设置一些能引起学生好奇心、探索欲的问题。例如:学习二胡独奏曲《赛马》时,先让学生自己讨论一下: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情感要素来表现赛马时你追我赶的激烈场面?听听作曲家是如何设计的,考虑自己的想法是否跟他一样。这时,学生总是听得特别仔细,并且这类充满想象且难度中等的问题会给他们多少带来一些成功感,无形中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2.1.4 影视欣赏。现今课堂多运用电教设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而影视欣赏作为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欣赏形式,以其直观性和娱乐性,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心理要求。把影视欣赏结合到音乐教学之中,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到音乐之美并提高音乐审美情趣,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我在长沙市19中实习时曾给初一学生教唱《孤独的牧羊人》,通过用电脑放映该曲的来源影片即著名电影《音乐之声》片段引入本课学唱歌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音乐学习的兴趣。事后了解,他们感觉课堂新颖,注意力容易集中又收获颇丰,我也顺利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另外还有“直接导入”、“ 温故知新”等多种方法,选用好的导入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氛围,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2.2有效的提问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以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方法,是连接学生老师以及课本的重要纽带.学生提问是学生思维发散和吸取知识、感受与体味音乐的一种反应,教师提问则是启发、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过程。有效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还可以使教师更了解学生,掌握教学情况,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重在精心设计问题,做到精而不滥、层层递进,直达教学目的,切忌提那些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我们要尽量避免出现下面几种现象:①提问追求表面。问题肤浅潦草,学生齐答式,旨在追求热闹场面,师生互动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②提问遵循习惯。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要不要”,形同口头禅,学生缺乏思维方面的训练,发问不少,收效甚微。③提问意在惩罚。发现同学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对提问产生畏惧感。④提问注重形式。无论什么作品都只问“情绪怎样?”、“节奏怎样”、“风格怎样”等同一类型的问题,提问毫无新意,日渐流于形式,学生都知道老师即将提些什么问题,以致丧失回答的兴趣。⑤提问过于片面。教师提问只是针对班上成绩好的同学,忽略大部分同学的认识理解程度。这样,学生们的思考积极性会很大程度上的降低,从而使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为此,在教学中要有效地发散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感和实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提问设计:

  2.2.2.1 设计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提问不同,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因此教师提问时,尤其需要考虑提问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首先要难易适中,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其次尽量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水平的问题,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积极思考;再次提问要创新,不可千篇一律。

  2.2.2.2 设计留有学生思考余地的提问。首先提问要给留给学生探索空间,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才能帮助他们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提问必须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再次问题必须指向明确,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最后,提问不难但要有一定的解决过程,要求学生利用已掌握的音乐知识自主思考解答。

  2.2.2.3 设计循序渐进式的提问。课堂发问要讲究艺术,难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尽量避免问题冗长,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及时追问或补问,充分变换课堂节奏,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教师心中要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心中有目标,才能“牵住牛鼻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情感要素,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心中有策略,与其它相关文化及相关学科协同教学,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2.3有效的课堂活动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音乐教育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对于处于特殊生理和心理阶段的中学生来说,体验活动是音乐课堂活动活的灵魂,要从活动品质、活动方式、活动主体、活动条件四个维度综合把握。体验性强调身体各感官全方位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听、说、看、做、思以及经历、感悟、操作。这样,既能满足中学生的表现欲望,也能让他们自主的进行音乐学习。当然,在“参与”和“活动”时,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引、提点和协助,可以避免学生在缺乏发问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课堂活动。

  要提高课堂活动质量,创设一个既温馨又有深意的课堂氛围,需坚持如下几个基本原则:①明确活动目的。任何活动的设计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于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若缺乏活动的目的性,那么活动将沦为一般的游戏,只能满足学生的低级需要,停留在现有发展水平,难以促进学生发展。②活动适合学生需要。真正符合学生兴趣、适合他们音乐认知能力的活动设计,既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音乐知识有联系,又与教学内容本身存在逻辑意义的、实质性的内涵关联,学生才会积极参与,主动学习。③重视活动内在品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通常以外显的动作参与、动手操作的实践形式呈现,但真正有价值的活动离不开深层次的思维参与。动手操作目的在于支持高质量、深层次的动脑思考。因此,活动设计要激发学生进行复杂思维和高水平认知,使外部实践活动完成向思维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才能提升活动内在的思维品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随着中学音乐教学改革的推进,音乐教育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几首歌、几段乐曲或简单的基本乐理知识,而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他们用跳动的思维去创造更自由的“音乐王国”。

  中学生思维活跃、反应快捷、活泼好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变换教学形式,设计能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选择某乐曲的片段由学生视唱、视奏,或是让其为该曲命名,或是随音乐律动、即兴表演等,进行生动活泼的趣味性创作练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通过节奏模仿、旋律接龙、节奏旋律填空等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正确欣赏音乐作品,课前让学生在网上、书本、刊物上收集资料,课堂师生通过以谜语、故事、表演、舞蹈、创新等创造性的活动导入,围绕音乐作品一起共享、品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发散思维。为此,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做文章。

  2.2.3.1 竟猜音乐谜语,加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音乐常识的学习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是提高其它音乐能力的基础,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偶尔也用竟猜音乐谜语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如上次给初一学生猜的谜面:两只蝴蝶,一部巨作,凄美爱情,同窗又同穴,打一部音乐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学生积极参与,不但活跃了思维,还加深了对《梁祝》这一作品背景的认识,更激发了对高雅音乐及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

  2.2.3.2 讲音乐故事,引发学生兴趣和共鸣。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经常需要了解一些音乐家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如果只是枯燥地将这些内容照本念给中学生,只会使他们感到乏味。没有情感上的认可,学生在欣赏中是被动的。反之,如果给他们讲一些生动的音乐故事,情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们的积极思考和讨论,将会使他们自主的学习和了解该音乐的背景知识,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2.2.3.3 表演舞蹈动作,增强对音乐的了解。我国5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具有不同风格的音乐文化,要想充分了解各民族的音乐特性,仅仅听是不够的。为此,在给中学生欣赏一些民族音乐时,加用舞蹈动作加强其音乐特性借舞抒情,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乐曲如《打起手鼓唱起歌》,教给学生简单的维族舞蹈动作,能让他们感受快乐的同时了解一个民族的特色。

  2.2.3.4 进行音乐创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在音乐美学范畴中,好音乐是三次创新的结果:一是作者对音乐作品的创作,二是音乐作品的创新展演,三是观众对音乐作品的创新理解。我们可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互动,共同发散思维,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音乐创新活动。比如,在学习交响乐《彼得与狼》时,引导中学生想象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并进行自由的表演创新。这种创新活动不仅能提高他们音乐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发散思维,更深层次的理解音乐,符合他们特殊年龄阶段的心理生理要求。

  2.2.4适当有效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评价是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习活动的实效性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音乐教学评价应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⑤]根据中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我们可以采取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他们的音乐学习起到导向、激励、鉴定、改进、调控的功能作用。

  2.2.4.1注意评价的相对性。评价如果简单地停留在“对”与“错”的评估上,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应善于依据中学生的思维和音乐的不确定性作出鼓励性评价,即不仅指出“对”与“错”,更要指出“好”在哪里,同时还要十分注意评价的“相对性”,有的想法虽有误,但能警示其他同学。教师要在批评中加以鼓励,实现两者的完美糅合,通过鼓励性的评价,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创设积极生动的求知氛围。

  2.2.4.2避免进入评价误区。某些教师的评价语言比较死板,或者对学生冷言讥笑,这样不但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而且会适得其反。陶行之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可见,学生可以没有鲜花和掌声,但绝不可丧失自尊心。因此,课堂评价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宽容、真诚的心理平台上,讲究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才能通过音乐教学评价让学生不断进步,教师不断提高,学校不断发展,课程不断完善,达到增进音乐价值的目的。

  因此,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和方式,科学设计自己的言行,充分发挥中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才能使他们在音乐课上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充分的音乐学习兴趣,有效促进中学生音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结语

  中学生特殊年龄阶段具有特殊的音乐学习心理特征,而这些特殊的心理特征必将导致他们出现许多音乐学习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策略、心理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等重要内容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但由于篇幅问题,本文只重点分析了教学策略中的心育和创新教学方法两点。

  综上所述,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准确把握中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选用科学艺术的教学策略,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只是教学对我们的基本要求,追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余文森教授认为,优质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深刻、独到、广博、启发、机智和绝招。我们如何向这一目标迈进,是一个值得探索创新的问题,教海无涯,为此我将努力进取。

  参考文献

  [1]吴跃跃.音乐教学论[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129-164.

  [2]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51-93.

  [3]吴跃跃.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3-13,91-128,197-219,245-276.

  [4]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68,129-200.

  [5]曹理,崔学荣.音乐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0-60.

  [6]中国音乐教育[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第五期.

  [7]余文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20-136.

  [8]周继勇.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150.

  [9]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28-62.

  [10]龙亚君.音乐心育艺术[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2-68,75-200.

  [11]张前.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82-221,224-240,329-340.

  [12]彭吉象.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8-47,54-77,319-391.

  [13]孙俊三.教育原理[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203-223,305-347,423-445.

  [14]彭运石.心理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1-11,181-190,372-390.

  [①] 参考自文献龙亚君.音乐心育艺术[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②] 参考自文献龙亚君.音乐心育艺术[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③] 参考自文献龙亚君.音乐心育艺术[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④] 参考自文献龙亚君.音乐心育艺术[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⑤] 参考自吴跃跃.音乐教学论[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129-164

相关内容

  • 如何避免练习钢琴时的不良习惯 2014-11-24
  • 如何防止过度练习产生的伤害 2014-11-18
  • 提琴 | 面对摄像机你该怎么拉?2014-11-18
  • 中央音乐学院琵琶考级演奏文凭级教材目录2014-11-17
  • 中央音乐学院琵琶考级9级教材目录2014-11-17
  • 中央音乐学院琵琶考级8级教材目录​2014-11-17

更多>>推荐课程

音乐理论基础

主  讲:楼天宇

立即试听

和声学教程(上册-01至

主  讲:陈诺

立即试听

热点文章

  • 2015年全国音乐类专业研究生招生考试指南
  • 第九届金钟奖合唱比赛苏州圆满落幕
  • 我的青春,我的红色娘子军
  • 第四届民族声乐大赛艺术院校教师组半决赛
  • 第四届民族声乐大赛综合院校教师组(21-34
  • 第四届民族声乐大赛综合院校教师组(1-20)

热门标签

文艺院团乐感是天陈其钢直第六届中声乐学习第七届“关于举办文化部将

教材教辅

曲式与作品分析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页数:408页

isbn:978-7-103-02719-6

购买价:29元

  • 音乐作品分析应用教程(修订版)
  • 曲式与作品分析

乐器

弹布尔

  弹布尔,是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史籍曾译称弹拨尔、丹布尔、丹不尔。流...

口弦

口弦   口弦又称口琴、响篾、吹篾或弹篾。历史悠久、形制多样,在我国的大部份地区都很流行...

关于我们 | 合作推广 | 意见反馈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招生联盟
Copyright ©2006-2023 www.musiceol.com All Rigth Resevers 中音在线
电话:15311572120 京ICP备110031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