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达敏教授受访谈《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
任达敏教授自2011年9月19日在武汉音乐学院开展系列学术讲座以来,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在“音乐文献翻译”等领域的独到见地在师生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日前,学生记者就任达敏教授主讲的《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一书相关问题采访了任达敏教授。
(问)您这次来我校讲学主要是围绕《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这本书展开的是吗?
(答)我这次讲学以这本书的部分章节为主干,自己做了梳理,另外我从其他文献里查阅到一些资料来补充这本书里没有细化的内容。
(问)当初是什么促使你选择翻译这本《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
(答)2008年中国音乐学院杨通八教授主持开展了一个科研项目——“西方音乐理论名著译丛”,总共包含五本名著,我翻译的这本书就是其中之一。
(问)书中内容主要梳理了哪些音乐理论的发展概况呢?
(答)这本书几乎涉及所有音乐理论学科的发展历史,比如大家熟悉的和声、复调、曲式、律学、音乐哲学等,此外,有关乐理学的音阶、音程、调式等音乐本体的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这本书里都做了介绍。
(问)这本书和别的音乐理论书籍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答)一般有关音乐史方面的书籍都是谈人文史方面,而这本书主要谈技术理论发展史,即与音乐本体有关的发展,比如,对位法规则的确立以及和声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纯律、毕达哥拉斯律及平均律里的音程音高的差别和关系等。很多过去在音乐理论历史上模糊不清的东西,这本书都做了梳理,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可以这样讲,这部著作中有多一半的内容是国内的文献中从未出现的。
(问)您在课上强调翻译要严谨,那在翻译这本书时您是如何把握的?
(答)首先,翻译者本身要具备专业学术思维,在翻译未知的学科理论时,要以已有的知识体系为基础而做出合理的推断,在用中文构建新体系时,专业术语的提炼很重要,措辞要十分严谨,不能脱离该学科已有的知识理论框架。
(问)您这次来武汉音乐学院讲学有何感受,对学生有哪些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