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在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成立60周年之际,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接受媒体采访,他结合自身实践分析了中国作曲的发展,并在中国音乐在创作的发展方向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傅庚辰(资料图)
多写受人民欢迎的作品
在采访过程中,傅庚辰始终认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作曲家的宗旨,我们所创作出来的曲子必须和时代和人民联系在一起,做到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
对于如何创作出好的作曲,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好的作品都是来源于对生活的体会,就像我所创作的曲子,过程都很辛苦,为创作《地道战》我钻过地道,为创作《雷锋我们的战友》我亲自到雷锋班体验2个月,就是这些生活的体验才让我能够深刻体会到当时的情感,才能创作出符合生活的曲子,因为只有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
在采访中,傅老师不时地谈到我国著名作曲家聂耳,冼星海,表达了对于两位中国老一辈作曲家的崇敬之情,“为什么聂耳,冼星海具有这样高的地位和影响呢?他们的作品具有这样强的生命力呢?就因为他们将自己的创作与当时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无产阶级工人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亲自去体验当时中国工人,军人的生活,才能成为我国革命歌曲的奠基人”。
交响乐作品要紧跟时代步伐
谈到现代作曲界的现状,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音乐界确实是出现了不少弯路,虽然创作不少,但是能让人们记住的却不多,尤其是中国的交响乐最近33年来一直都没有好的作品出现,有哪一部器乐作品是大家喜欢的,获得大家公认的呢?在建国50周年的大庆的时候,我们就没有挑出来,最后现在一说道交响乐人们想到的都还是《梁祝》,《黄河》,《红旗颂》”。
对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傅老师斩钉截铁地说道,“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作曲家们的创作思路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现在有很多作曲家片面地强调作曲的现代技法,一味地追求技法的高超,不要旋律,不要调性,而忘记了我们做出来的曲子是让人民去听的,忘记了联系中国时代的特点,这样的曲子人们是不爱听,更不会传唱,当然也就没有好作品了”。
中国作曲要抓住主旋律
对于中国作曲界的发展,傅老师表示只要我们能够抓住主旋律的话,还是应该允许百花齐放的。对于像龚琳娜的《忐忑》这样的曲子的出现,傅老师表示,“那首歌我听过,她那首歌里有一点的技巧,这些技巧可以赢得一些听众,因为大家觉得很新鲜,很不容易”,说到这里,傅老师还亲自哼了几句,“但是那并不是主流的东西,那样的作品也应该允许人家存在的,因为我们要百花齐放嘛!并不是说一定要什么样的曲调的东西才可以,只要它的形象很生动,大家都喜欢那也是可以的啊”,说到这里傅老师又补充道,“如果要说主旋律的话,那还应该是为人民的,革命化,民主化,大众化的,这样才是我们作曲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