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风靡全国的《爱社歌》也许老一辈的人们都听过,如今当初的作曲家龚荣光老师现在已经工作在音乐教育岗位30多年了,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人才。近日,在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60周年系庆的时候,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正在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工作的龚荣光老师,对于现代中国作曲界的现状以及作曲人才的培养等问题,龚老师道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作曲家要与当代人民共呼吸同命运
在普通人的心中,作曲家总是很神奇的,通过那七个音符的组合就可以演奏出动人的乐曲,到底作曲家在创作时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对于这一点龚老师比较轻松地说道,“作曲只是音乐范畴的一个行当,首先这个人必须得有一定的天资,但是后天则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通过充实才能成为一位作曲家。像我们的秦咏诚院长,傅庚辰等,他们都是十三四岁时启蒙,从唱歌开始,他们具有一定的天赋,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后天的培养”。
说到这里,龚老师停顿了一下,补充说道,“后天培养最重要的就是你创作的作品是为谁写的,这是最重要的。最小范围说,可以是为周围朋友娱乐写的,广泛地说,就是为老百姓写的,但是要想写好一部作品,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从世界音乐史上来看,从各个国家大师级的音乐家的成功来看,都是因为他们和时代的脉搏紧扣,同时他们又和当代的人民共呼吸,同命运,这两个大的方面在树立创作思想,创作道路上是非常重要的,从音乐美学上来说,这就是作曲家的哲学思想”。
好的艺术需要提炼生活
对于成为一个好的作曲家所应该具备的素质,龚老师说道,“前提就是要有一定的天资,其次要有一定的作曲理论基础,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有生活基础,好的作品,好的作曲就要善于提炼生活,抓住生活中的一个角度”。
我们有很多人成天生活在工人当中,生活在农村,但是他们有生活却不一定能够提炼出生活,提炼的过程就是一种艺术思维的过程,而艺术思维的方式也是各有特点,音乐有音乐的思维方式,像赵本山创作小品也有他的艺术思维方式,也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那些幽默的,深入浅出的有意义的小品。所以说生活是很重要的,不单要体验,不单要认识,还要积累,在积累了足够多的时候,才能提炼,提炼是最重要的”。
作曲家得走出去
作为从事了30多年的作曲教育家,龚老师对于作曲家的培养应该是非常有发言权的,“首先,就学校的培养来说,要让学生定期深入到改革开放的生活中去,我们这些搞教育的也要深入到生活中去,我们这些老师积累的都是过去五六十年代的那种时代的生活,现在已经不够了,要用新的生活来积累自己,年轻人更应该这样,而现在我们缺的就是这个问题,有的学生从学习音乐开始,连家门都不怎么出,就跟着音乐老师学,那样根本不了解社会的生活。其次,要学习民族民间的传统音乐,还要把历史上那些优秀的,典型的,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像聂耳,冼星海,包括刘炽,李劫夫,这些大作家们的好作品积累起来,这样脑子里所累积的旋律信息,和声信息比较多了,才能创作出好的东西来”。
最后,对于中国作曲如何在国际立足这一方面,龚老师自豪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从技术技巧上来说,我们的作曲水平同国外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中华民族,我们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元素中国气派,就是我们的特点,像谭盾他们为什么在国际上的影响有那么大,就是因为他们的作品里用的是中国元素,像京剧,戏曲,少数民族的那些音乐再同外国的技巧融合在一起,就可以在世界站住一席之地了,如果全是外国的元素,人家也不会承认你了,这可能就是面向国际,面向开放的一条道路,一定要把中国元素介绍到外国去,融合在一起”。
龚荣光简介
龚荣光,著名作曲家,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1953年考入东北音乐专科学校附中(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前身),1960年沈阳音乐学院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所教授过的许多学生如雷蕾、李一丁等,都已成为当今著名作曲家。代表作品有上世纪六十年代风靡全国的 《爱社歌》、创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照张相片捎回家》、上世纪八十年代诞生的《辽河从我家门前流》等。
钢琴(piano forte或forte piano),简称piano,是一种键盘乐器,用键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