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鹅绒一般的温暖中去感受莫扎特
邹锐
没有想到在这样一个懒懒的季节能有一个激情四溢的赛事;也没有想到在一个冷冷的冬天能够感受到天鹅绒一般的暖意。
应中央音乐学院第一届国际莫扎特单簧管比赛组委会的邀请,于11月19日在中央音乐学院聆听了代表该比赛最高水平的专业组A组的决赛。来自大陆和港澳台及美国、法国的近百名专业和业余的单簧管演奏者参加了激烈的角逐。
聆听一个单一器乐的、单一作品的比赛,原本应该是很带专业层面和枯燥味道的活动。但是,莫扎特特有的音乐语言,加之参赛人员精心的演绎。使比赛成了一个充溢着莫扎特音乐温暖的艺术享受。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解放军军乐团团长邹锐颁奖
莫扎特前承古典主义之精华,后启浪漫乐派之先声。他象礼花一样完成了他的一生——急速的上升,在湛蓝的夜空绽放出最美的华彩,然后随风散去,再传来迟到的一声巨响,造就永恒的瞬间。他的单簧管协奏曲(作品K622号),是大师生命的最后时期,谱写的一首协奏曲,也是当今世界的单簧管大师演奏最多的一部作品。单簧管的声音如同天鹅绒一般温暖,又如同在寂静的冬夜,万籁俱寂的时候聆听籁籁的雪花。可以说,《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是一个告别,是莫扎特对这个世界的告别,其中也包含了他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豁达,是莫扎特的天鹅之歌。
评委与获奖者合影
喜欢莫扎特的作品,尤为喜欢他的A大调与 g小调,一直有这样的感觉:这两个调性是最适合莫扎特音乐特质的调性。在聆听《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时段里,思想的空间同时共鸣着《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作品K550号)那优美而略带忧愁的主题……莫扎特籍此在这首协奏曲中孕育出生气勃勃的感官性气氛,揉合在他晚年创作具有的平静澄澈的情境里,显得优美无比。
经过激烈的比赛,最终专业组一等奖由来自台湾桃园武陵高中的赖俊谚获得。二等奖由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毕重龙和巴黎师范音乐学院的杨雅淳获得。三等奖由北京敦善交响管乐团的田永年、中央音乐学院的袁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熊梓钧获得。
专业组一等奖赖俊谚
专业组二等奖杨雅淳
担任这次比赛评委的有国际单簧管协会主席凯斯·库恩斯、美国劳伦斯大学音乐学院的教授大卫·贝尔、来自加拿大的单簧管演奏家凯瑟琳·伍德、台北教育大学音乐系教授林庆俊等。
作为站在评委与选手之间的一个旁观者,感受到评委在评审过程中,十分重视四个方面的表演水平:一是完整。演奏作品的完整性,是保持选手以一个相对较高水平呈现的前提。完整的呈示作品,也包含着与钢琴或者乐队配合的是否默契。演奏的不完整和不连贯是最容易被扣分的因素之一;二是音准。音准是长期训练的养成,音准的概念和意识表现在演奏的每一个乐句和每一个音符中。在音准上的任何失误都不会逃过大师的耳朵;三是风格。演奏者除对作品风格的时代性、作曲家创作的艺术特点及乐曲谱面的标识做到完美表现的同时。在演奏风格把握上,细节就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成功的演奏者,他演奏的每一个乐句、每一个音符都是有想法的,都是有控制的,以每一个细节的注重而凝练出来的音乐,才是有感染力的。四是音色。之所以把音色放在第四点提出,是因为对声音的追求和审美是不一样的,选手如此,大师亦然。对单簧管声音的表达,按师承表达自然即可——这四点是聆听比赛后的感受。每一个评委对选手的评分虽有侧重,但都是全面的,因为共同的审美对评分就有了统一的标准要求。
感谢这次活动的创意者中央音乐学院的范磊教授。在中国,真的很需要象他那样的,热心搭建管乐艺术展示平台的专家学者。
昵称:在大陆称之为“黑管”;黑管,或克拉管(意大利语为Clarinetto,西班牙语为Clarin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