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乐演唱声字关系之思辨
刘辉
(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民族声乐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三十年来,歌曲创作、演唱实践、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水平大幅提髙: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时代感、符合大众审美需要、反映生活、讴歌时代,具有中华民族神韵的声乐艺术作品,涌现出一大批音乐文化修养好、歌唱技术强、演唱民族风格特色鲜明、深受大众欢迎的歌唱家队伍。民族声乐创作、演唱、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髙与发展,充分说明了音乐院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标准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教育教学的方法是科学合理的,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手段是行之有效的。中国民族声乐已经具备了不同于其他姊妹艺术形式的、具有鲜明中国文化气质的演唱特色,形成了集创作、演唱、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为一体的声乐艺术体系。
时代对艺术的要求是无止境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演变与提髙都离不开时代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需求。民族声乐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把时代的要求和大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始终引领着先进文化、艺术潮流与歌唱审美的发展方向。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此,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亦是如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社会髙速发展,对民族声乐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族声乐今后的创作、浪唱、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髙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民族声乐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就对民族声乐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标准、教学研究、理论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新时期民族声乐作品的深刻思想性、文化内涵、艺术深度与张力和较长的篇幅、较宽的音域,对演唱者来说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歌唱的技术技巧和很强的演唱能力。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声乐理论对于演唱的呼吸、咬字、音域、音色、润腔、风格等方面都有科学合理的总结。这些理论是民族声乐的财富,我们要深入地继承和研究,并在其基础之上丰富、提髙、发展,以使民族声乐的理论更完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几代声乐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教学实践、演唱实践,各个院校和各个老师的课堂上都在摸索、总结并使用解决音色、解决音量、解决音域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些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近些年来民族声乐发展并形成体系的重要实践基础。
歌唱,是人类抒发情感,传递信息中最亲切、最直接的音乐表演形式。歌唱与讲话、播音、朗诵等语言艺术不同之处在于,歌唱富于旋律性,音域宽广,有些乐句和乐段,音域横跨十几度,甚至达到两个八度,作品风格多样,特点鲜明,发声方法复杂,表现手段多样。而讲话、播音、上韵的道白与朗诵等语言艺术形式,只有四度或者最多不超过八度的音域,因此要求歌唱者必须学习科学合理的歌唱方法,具备宽广自如的音域,灵、巧、俏的唱字,清、纯、美的音色,掌握灵活多样的音乐表现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歌唱的目的。
中国的各历史时期的唱论,对于演唱方面都有着精辟的理论总结和著述,尤其是对"字"和"声"的关系问题,论述的较多。传统的"以字带声"理论,最早见诸于南宋张炎的《词源》,文中说到:"腔平字侧莫参商,先须道字后还腔。^后经不断丰富,成为传统声乐演唱的重要理论之一。"以字带声"要求演唱者首先唱出声母,然后带出韵母,字音的头、腹、尾都要求唱的很清楚、各占有一定时值。这个总结对于朗诵类、说唱类等艺术形式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笔者发现在演唱中低音区、风格强烈的作品时,这种唱法非常行之有效,能够表现出作品应有的效果,可以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但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声乐作品的幅度不断提髙,歌唱的音域不断拓宽,演唱的难度不断加大,就需要我们在传统的"以字带声"歌唱技巧之上进行发展,丰富"以字带声"的理论内涵以适应今天具有高难度、风格多变的各类演唱作品的需要。
笔者通过自己三十余年的学习、演唱和近三十年的教学实践,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继承、借鉴、发展、提髙是民族声乐永远的命题,有深度、有创新、有前瞻性思考的理论研究是民族声乐发展和提髙的重要支撑;有理性、有系统、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培养民族声乐教学、理论、演唱人才的主要环节,以上三个方面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那么在教学上,如何能使演唱者掌握演唱髙难作品的能力呢?笔者通过继承传统声乐理论、借鉴其他演唱形式经验,在教学研究和演唱实践中,逐步摸索出"先腔后字,以腔带字,先声后字,以声带字,声韵同出,腔圆字正"的教学手段、歌唱方法。经过实践证明,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上学生容易掌握,是行之有效、简便易行,效果明显,适用性强的,对于解决音域、音色、音量、歌唱的耐力、声音的耐力和整体的歌唱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先腔后字,以腔带字",首先要把歌唱者的共鸣腔体打开、做腔。第一是演唱者的姿态要正确,这一点是最基本、最容易做的动作。如果演唱者的基本姿态做不对的话,腔体将无法打开、气息将无法吸到丹田,歌唱的各个器官或处在紧张的状态、或处在不协调的状态,致使局部官能用力、气息吸不下来,腔体隔断,不能形成统一的共鸣。而正确的歌唱姿态是歌唱者要有一种向上的延伸感,头顶、颈椎、腰椎呈一条直线,双眼平视,下巴微收,不塌胸,不扣肩,不伸头,不腆肚,两腿呈松弛状态,双脚自然站位,保证歌唱姿态,使上下腔体贯通。第二是要有正确的吸气方法。在保持的歌唱姿态的基础上,做半打哈欠、兴奋、微笑吸气,保持吸气状态立即歌唱。通过吸气,将歌唱者的腔体完全打开,将气息吸到腹部丹田处,马上歌唱。歌唱者要将头腔、鼻腔、口腔、咽腔、胸腔、腹腔等腔体完全打开(甚至将歌者身体之外的琴房、排练厅、演奏厅、音乐厅当作自己的腔体,用来共鸣发声)。当腔体打开,保持最佳状态之后,就是"以腔带字"的过程,就是要改变成字部位,把成字点放在共鸣腔体里,也就是使共鸣腔的成声点和成字点一致。这样既可以达到声音圆润通畅,气息舒展,喉头下降稳定,软腭上抬,声音清楚的效果,同时又避免了气浅、抬胸、锁喉、下巴僵、脖子硬、软腭塌、声音卡、挤、白,音量小、音域窄、音色嘶哑沙等等问题。
"先声后字,以声带字"是在"先腔后字,以腔带字"的基础之上,把诗词歌赋的顶针格和鱼咬尾的方式借用到歌唱方法中来,也就是后字顶前字、后字头咬前字尾的唱字方法,来保持歌唱腔体和正确的歌唱姿态不因字韵、开口音闭口音、宽音窄音和音髙的变化而改变。这是
保证唱好髙音和完整完成一首作品的方法。
"声韵同出,腔圆字正"。"声韵同出"顾名思义就是字的声母和韵母在吸开的腔体里的成声点和成字点上同时发出。"腔圆字正"就是把字穿在声韵同出的一条声线上。声音是一条线,每个字都是这条线上的圆润的珍珠。这样可以使不同母音、宽窄不一的字统一到声音上,达到"腔圆字正"的效果。如果声韵同出做的好,做得合理,符合人体发声的物理规律,就能够充分地发挥人体歌唱器官的潜能,从而达到最佳的歌唱效果和完成各类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高难作品。
歌唱艺术是人们抒发情感、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涌动在人们内心的与生倶来的一种本能。歌唱方法既要符合人体生理的自然规律,又不能违反发声的自然物理现象。科学合理的、具有一定歌唱技术技巧的方法一定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一切违反这个自然基础的歌唱方法和手段都会走向反面。笔者多年研究总结出的"先腔后字,以腔带字,先声后字,以声带字,声韵同出,腔圆字正"的方法旨在丰富和提高新时期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歌唱水平,同时也是集合了几代民族声乐的教育家、歌唱家在教学、理论研究和演唱实践中的智慧。近年来笔者在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讲学时,首次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公开授课中去,很多专家学者和同行建议笔者把这一观点形成文字,公开发表,会有助于这一理论的不断完善。本文对这一提法在理论上的阐释还不够深入,今后笔者将继续以此为课题,不断深入的研究,也诚望各位教育家、演唱家、理论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使这一理论更加成熟。
希望我们的教育家、歌唱家厘清歌唱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和科学合理性,只有理性地建立科学的教学手段和合理的演唱方法,我们的教学和演唱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实现民族声乐艺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引领时代潮流和审美趋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