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歌于民的艺术家白诚仁
录入时间:2011/12/29 14:48: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12月18日,我国著名作曲家白诚仁遗体告别仪式在湖南长沙举行。悲伤的气氛中,湖南省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们演唱了白诚仁生前创作的歌曲《小背篓》、《洞庭鱼米乡》等,送别“湖南民歌之父”。“不需要哀乐,唱一首他写的歌,就是对他最好的怀念!”湖南省歌舞剧院院长肖鸣说,“不论是《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还是《小背篓》,都将成为永恒的旋律。”
白诚仁一生创作了上千首歌曲。生前曾深入湖南的苗、瑶、侗、土家族山寨,创作出《小背篓》、《苗岭的早晨》、《湖南民歌联唱》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湖南民歌。他还以“伯乐”的独到眼光,发现和培养了何纪光、宋祖英、吴碧霞等一批歌唱家。他以卓越的音乐成就,被誉为“湖南民歌之父”。
1955年起,白诚仁坚持深入湖南的苗、瑶、侗、土家等少数民族村寨,拜当地民歌手为师,取歌于民,并集民歌之精华进行再创作。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如《洞庭鱼米乡》、《挑担茶叶上北京》、《浏阳河》,舞剧《韶山颂》、《红缨》,歌剧《灯花》等泉涌而出。在湖南,几乎每个少数民族的第一首创作音乐都出自他的手笔,如瑶族的《合作化高潮进瑶山》、侗族的《秋后丰收喝喜酒》、苗族的《贺新年》等。
白诚仁退休后,依然坚持到湖南的少数民族村寨去走走看看,独唱曲《小背篓》、声乐曲《苗岭的早晨》、《山神》、《山鬼》、合唱套曲《三湘四季》等,就是他退休后创作的。
白诚仁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灵魂,而民族音乐又是这种内涵和灵魂的载体。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一种保护、传承民族音乐的责任感、使命感一直在他的心头萦绕。
1955年10月,白诚仁第一次赴江华瑶族自治县演出,面对群众听不懂洋腔洋调而出现毫无反映的尴尬场面,他强烈地感受到毛主席提出的“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的重要性。
后来,白诚仁和同事向当地的瑶族歌手学了一首民歌,并将它改编成小合唱,用瑶语演唱。这次演出的效果大不一样,雷鸣般的掌声给了他极大的鼓舞。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他总是身背行囊,手提马灯,在偏远山乡的崎岖小道上行走。他把对民歌的收集、整理、创作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坚持了半个多世纪,从不懈怠。
几十年来,白诚仁无数次走进苗岭瑶山,用心写歌记谱,和当地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40年前的一天,他深入湘西苗寨学习苗歌。在经过一条河时,山洪突发,他一只手拖着同行的一位苗族妇女,另一只手护住骑在自己脖子上的幼童,使母子平安到达对岸。这位妇女十分感动,便邀请他到家中,教了他好几首苗歌。1978年,桑植县召开山歌大会,邀请他参加。他见一位叫戴福香的歌手没有到会,就请县里派车亲自去看她,跟她学唱山歌。2001年初夏时节,年逾古稀的白诚仁又踏上去桑植采风之路。当地老乡要背他登上远近闻名的“八大公山”,去采集鲜为人知的土家族民歌,白诚仁坚决拒绝了。他说:“如果我是被人背上大山去的,我觉得很可耻。我是人民的音乐家,我来这里不是当官做老爷的。月亮走,我也走,不爬到山顶不姓白!”
白诚仁深知民族音乐在国家和民族这杆秤上的份量,因此,在创作中总爱把自己写的歌曲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思索。改革开放以后,各种外来文化严重地冲击着我国民族音乐的根基。目睹老一辈民歌传人纷纷辞世、民歌出现人才断层的局面,白诚仁深为忧虑。2007年,76岁高龄的他坐了8个多小时的汽车到歌舞之乡——城步县参加山歌节。山歌节上,白诚仁发出了来自心灵的感叹:“民歌是宝啊!要‘还歌于民’!”那时,虽然年事已高,白诚仁心中仍然构思着抢救湖南民歌的“五年计划”,力争创办一所机构或学校,将自己收集、整理的湖南民歌教给当地年轻人。他曾说:“如果目标能实现,我敢保证湖南民歌的传承100年内不会断代!”(来源:中国民族报/作者:温铭)
(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