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的参评成果和范围,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公开刊物上发表的各学科学术论文或评论文章。先经评奖组委会预审小组从各单位推荐和申报的数百篇作品中预选出100余篇,按其学科归属分为音乐史学、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和音乐评论及作曲技术理论4大类进入终评程序;评委会由各地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师范院校、科研机构各学科20多名著名专家组成,按评委的研究方向和专长亦被分成相应的4个评审小组,首先在小组内对各组参评作品(其作者均为匿名)进行评选,提出获奖作品和奖次的推荐意见,再提交全体评委进行综合评议、无记名投票并产生最终的获奖名单。
作为本届金钟奖理论评论奖的评委之一,我有幸参加了评奖的全过程,非但从获奖作品中学习到很多东西,更欣喜地看到,本届评奖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在各学科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中所取得的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因此不啻是新时期30余年来我国音乐理论与批评成果的一次总检阅。
于润洋的长篇论文《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以厚实的音乐工艺学基本功、深邃的美学-哲学素养和开阔的历史-人文视野,将瓦格纳的歌剧置于三个不同的学术维度中,从精细的音乐本体分析入手,逐渐跃升到历史分析和美学分析层面,这种被他本人称之为“音乐学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对于突破学科壁垒、倡导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创建我国音乐学的科学方法论系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此文在音乐史学组评选中作为一等奖作品推荐于前,又在全体评委会上受到高度推崇于后,最终以全票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实在是实至名归。
上世纪80年代,新潮音乐刚刚在我国乐坛崛起,论家蜂起、争议颇多。王安国的《我国音乐创作新潮纵观》一文,结合具体作品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对这一现代音乐创作潮流的语言风格及技法特点、表现意义、创新价值及其健康发展诸条件做了深入而极具前瞻性的评论,成为音乐批评在新时期新潮音乐发展历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鼎之作;王次炤发表于1988年的《音乐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则是一篇从美学视野切入音乐本体、探讨其结构及功能的音乐美学论文,此文之最终获得一等奖,体现出绝大多数评委对青年美学研究者以超拔思辨和逻辑推演密切观照音乐本体、音乐实践这一学术理路的肯定与鼓励。
在获得二、三等奖的作品中,杜亚雄的《裕固族西部民歌与有关民歌之比较研究》、冯文慈的《近代中外音乐交流中的“全盘西化”问题》、贾达群的《结构分析学导引》、戴嘉枋的《沉重的历史回响——论中国“文革”音乐及其在新时期的影响》、董维松的《民族音乐结构型态中的程式性与非程式性》等等,或具有重要理论发现和学术创新价值,或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并取得显著成果,或以确凿史实和严密论证在某些聚讼纷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上提出不易之论,在所属学科和各自领域均是得到公认和盛赞的优秀作品。
其他如《1945年以来的西方音乐与我国音乐创作的关系》(钟子林)、《环太湖地区的乐社传统——苏南“丝竹繁兴”的人文历史背景研究》(伍国栋)、《近代中国音乐思潮》(张静蔚)、《音乐作品的诠释化分析与文化性解读》(杨燕迪)、《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及展望》(樊祖荫)、《琉球传统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受容的三种类型》(王耀华)及《历史传统承诺与当下人文语境:赵季平电影音乐的中国式叙事方式及其意义》(罗艺锋)等论文或评论,虽未进入等次奖,但论其学术水准,却都是各自领域颇有洞见的优秀篇章。
任何学术作品评奖,同其他艺术作品评奖一样,都是一种没有绝对硬性衡量指标的软性评价活动,除了公认的基本学术标准之外,其中也必然渗透着评委们自身的主观性;加之各单位重视程度不一,评奖的程序设计、参评作品分科、评委成员结构和分组安排等环节很多,也很细,不易做到无懈可击、尽善尽美,因此本届评奖工作尽管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并严格执行了相关的回避及匿名制度,但遗珠之憾既难避免,获奖与否及奖次高低也未必就能直接与论文自身质量相对应。
事实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音乐学领域取得的历史进步和辉煌成就丝毫也不亚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育及其他领域。这当然首先是拜改革开放国策之赐,同时也是广大研究家、评论家、教育家、出版编辑家不忘使命、忠于职守、潜心学术、锐意创新的必然结果。我高兴地看到,在本届评奖的获奖名单中,除了像于润洋、冯文慈、董维松这样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老一辈学者以及诸如王安国、杜亚雄、戴嘉枋这批如日中天的成熟学者之外,又出现了一批思维敏捷、聪颖好学、充满创造活力的中青年学者;他们及其理论作品之能在如此激烈的学术竞争中脱颖而出,赫然出现在获奖作者行列中,便充分证明,我国音乐学研究事业之后继有人并在前辈基础上实现新的历史跨越,犹可期也;我深信,只要他们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中不为各种诱惑所动,戒骄戒躁,潜心研究,恪守文人职责,牢记学术使命,定会为我国音乐学研究事业的更大辉煌谱写新的篇章——这也是我国音乐界惟一国家级大奖金钟奖设立理论评论评奖根本宗旨之所在。(作者: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
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