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音乐,又称“粤乐”,于清末民初在当地民间“八音会”和粤剧伴奏曲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其以轻、柔、华、细、浓的风格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特有艺术风格在珠三角地区广泛流传,是一个既有地方音乐特色,又有全国影响的乐种。
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涌现了以吕文成、何柳堂为代表的“四大天王”、“何氏三杰”等一批作曲、演奏名家。进入40年代后,不少已经家喻户晓的广东音乐名曲,更成为了国宴、迎宾音乐而被誉为“国乐”。在海外,广东音乐也被华人称为“乡音”,像一条海外华人与祖国家乡联系情感纽带。
2011年6月,随着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的公布,广州的“粤曲”等4个项目入选。至此,广州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已经增加至18个,包括“广东木偶戏”、“广东醒狮”、“广绣”、“广彩”等,更有入选联合国非遗项目的“岭南古琴”和“粤剧”。广州有这么多曾经辉煌一时、为百姓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样式,但到今天却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只有极少数人还有坚守,后继乏力,前景堪忧,而那些非遗项目的传承者,还在寂寞却甜蜜的坚守中不懈地传递着艺术的薪火。从今日起,新快报策划推出“探访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栏目,通过逐一寻访广州的非遗传承人,探究这些项目的前世今生,与读者重温这些流传久远、内涵丰富的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曲目
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广东音乐,开放性地选择、吸收外来音乐文化及国内其他民间艺术的有益成分,并加以改造。现有曲名和乐谱可稽的达500多首。
《雨打芭蕉》:广东音乐早期优秀乐曲之一。曲调运用顿音、加花等技巧,描写打在芭蕉上淅沥的雨声、芭蕉在雨中婆娑摇曳的形态以及人们旱热逢雨的欢乐。
《饿马摇铃》:广东音乐名家何柳堂传谱,原以琵琶为主奏乐器,后改弦乐主奏。乐曲以不稳定的节奏和采用顿音等多变的音型,惟妙惟肖地展现了饿马摇铃的形象。
《平湖秋月》: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之一。曲中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秀丽景色的感受,曲调既融入浙江的民间音乐,又有显著的广东音乐风格,被公认是中国器乐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
《步步高》:吕文成的又一代表作,也是一首颇有特色的广东名乐。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节奏明快,音浪迭起迭落,一张一弛,音乐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