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夫:
新锐男中音,2007年获得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歌剧展演第一名,2008年获得上海文艺人才奖、上海国际大师班最具潜质奖,2011年获得BBC卡迪夫世界歌唱家大赛小水晶杯。
问答王立夫
问:过去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答:得到宝钢奖学金。作为一个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能得到这个辐射不同专业优秀大学生的奖项,让我感到这不仅是国家对自己的肯定,更是对音乐的肯定。
问:未来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答:让古典音乐走入每个人的心房。
问:最享受的事情是什么?
答:制作音乐的过程。
问:学习以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答:还是音乐,音乐是我的生存状态。
问:未来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支持?
答:更多的场地支持。
作为唯一的独唱男中音,王立夫明晚将在上海音乐厅举办的“未来音乐家”系列音乐会亮相。演出曲目之一是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婚礼》的选段“你们赢得诉讼”。
这首咏叹调主要表现当伯爵听到苏珊娜与费加罗私语将赢得诉讼时,心中产生的愤恨和嫉妒。作为主人,伯爵将利用自己的权势对费加罗实施报复。面对这一经典的反面喜剧角色,24岁的王立夫向我们透露,拿捏伯爵心里有谱,周小燕教授早已把个中奥妙点拨过自己。“周先生提醒我,伯爵是个贵族,要想让观众觉得好笑,必须端着上层阶级的架子。越是拿腔拿调,人物的反差就越大,喜剧效果也就越明显。”按着周小燕的指导,王立夫顺利地进入角色:“你们赢得诉讼,我陷入圈套?背信弃义的人们!我要按我的方式惩罚你们,我现在希望的只是复仇,它会使我感到快乐。”王立夫随周小燕学习声乐时常常会在不经意中“灵光一闪”,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的“顿悟”都是周先生“润物细无声”的结果。
与王立夫在上海音乐学院的钢琴房闲聊时,冬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斜射进来,顺着光线望去,我们发现王立夫竟像在教室上课般将双手平放于双膝上,坐得笔挺。这虽然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山东男孩,但话语中透着的诚恳与感性,腼腆而细腻。
王立夫5岁起学习钢琴,十几年的弹奏经验慢慢地养成了他对于音乐的敏锐感受,上高中时则开始接触美声唱法并对艺术歌曲产生兴趣。尽管王立夫时常调侃自己“考运”比较好,考前并未像同学们那样接受上音教师们的指导,就“一考即进”,最终更是同时获得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两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这运气之中想必包含着某些更为确定的内在因素——天资和灵气。
说起今年在BBC卡迪夫世界声乐大赛夺得小水晶杯的前前后后,王立夫觉得像梦一般,“2011年1月11日是我24岁的生日,我却百味交织。就在前一日晚,一通电话打来,说我入选了即将于英国举行的BBC卡迪夫大赛决赛,我心里琢磨着这或许是朋友们开的生日玩笑,不久便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当第二天收到BBC寄出的长达几页的电邮时,他才发现这并非南柯一梦。由于主办方要求20天内上交参赛曲目,这让王立夫顿时紧张起来,“在我面前出现了两种选择:要么提交以前唱过的曲目,虽稳妥却不能展现我当下对声乐技巧和音乐内容的驾驭程度;要么采用新学的难度更大的曲目,可曲目一经提交就不能更改,只怕在日后练习中会显现更大困难而无法完美展现”。
在王立夫感到两难之际,导师陈星教授搁下手头工作为他“开小灶”,“连续20天,我每天在老师家待上十几个小时,老师的丈夫还主动请缨为我俩下厨”。在王立夫眼中,小水晶杯的荣誉抵不上陈星教授多年的悉心教导,“老师告诉我要对音乐负责、对自己负责、对观众负责。一般来说,演唱者是否把握了音乐的情感表达,虽然在观众耳里未必能辨析出其中的差异,但是老师还是要求我在音乐情感的处理上更花心思,使这件艺术产品更有价值。”
“音乐是我的生存状态。”王立夫直言,“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并喜欢上古典音乐;希望我们的演出可以作为群众接触歌剧和艺术歌曲的切入口;希望古典音乐不再是阳春白雪,每一位观众都可以享受音乐的旋律、节奏以及其中的情感沉淀。”
解放日报实习生 包慧烨 记者 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