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也纳市区,竟然建有一座宏大的“死亡之城”——维也纳中央公墓。它声名远扬,不是因为历史上众多的皇公贵族和名门政要安葬于此,而是因其中有一块音乐家的墓地。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下午,我和女儿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这些音乐大师的陵墓,向音乐圣贤们表达心中的追思!
占据音乐家墓地中心位置的是莫扎特纪念碑。这是一座青铜纪念碑,底座正面是莫扎特侧面头像,顶上的音乐女神雕像神情哀切、低头垂手坐在一摞乐谱稿上,手上还拿着一页未完成的乐谱。莫扎特在25岁时来到维也纳,在此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也是最辉煌的10年。他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歌剧及最著名的几首交响曲。1791年12月,年仅35岁的莫扎特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死后买不起一块像样的墓地,第二天,他的遗体被草草埋葬在一个不知名的贫民坟堆里。1859年,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决定在中央公墓修建一座莫扎特纪念碑,以无骸之墓来缅怀一代音乐神童。这是音乐家墓地中惟一的一座"衣冠冢"。而纪念碑上有这样一句话:生前这座城市给他的太少;死后他给这座城市的太多。
此后,这块墓地就成了著名的音乐家、剧作家、导演等身后集合的地方,成了艺术家们一个永无终止的沙龙。以莫扎特纪念碑为中心,其他音乐大师的墓穴呈半环形依次分布。墓地周围是一排排常绿乔木,音乐家墓前常有人们敬献的鲜花。这一切使我联想到:艺术与不朽!
贝多芬的墓碑,是一座锥形的白色大理石墓碑,造型简洁方正,上面雕刻着贝多芬的浮雕头像,墓碑中间雕刻着一架金色的竖琴,顶端是一条蛇团团围住一只展翅欲飞的金蝴蝶。蝴蝶象征着渴望自由飞翔的贝多芬,蛇则象征着病魔。正面底座上用黑字写着:“贝多芬1770-1827”,四周围着铁栏杆,墓后挺立着雪松和枞树,墓地周围很开阔,似乎能够容纳他的高傲。贝多芬的一生是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一生。他自26岁开始听力明显下降,但直到两耳失聪后,还写出了大量传世之作。他是一位在寂静死灭的世界里重造伟大的音乐王国的巨人!当他去世时,参加他葬礼的竟多达2万多人。
音乐家墓地有一特别之处,就是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墓碑是比肩而立的。舒伯特,这位使德国艺术歌曲臻于最高境界的艺术大师,比贝多芬小27岁,他视贝多芬为终生偶像崇拜之至,贝多芬的逝世使他受到巨大打击。在他为贝多芬葬礼掌火炬后的第18个月也因病去世了,年仅31岁。临终时他留下遗嘱,要求埋葬在贝多芬旁边。遵照他的遗愿,人们把他和贝多芬的遗骨一同迁到了中央公墓,为他们修建了较大的墓碑,并安排在音乐家墓地的突出位置相邻而眠。
舒伯特的墓碑,呈长方形,高约4米,上面一个真人大小的男子浮雕依稀是他的面容。他和一位女神相对而立,女神的右手高扬着桂冠,他脚下扶着花篮的安琪儿正仰脸倾听他们的交谈。两只天鹅衔着一架金色的竖琴,悠游地浮在湖面,使人想起他最后的杰作《天鹅之歌》。
在贝多芬和舒伯特墓的斜对面,是另一位音乐大师勃拉姆斯的墓地,墓碑上方雕刻着他面对乐谱沉思的胸像。旁边是“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墓地,该墓碑显得最为华丽,是小施特劳斯在几位音乐女神的簇拥下面向人们微笑的头像,仿佛他正在哼唱着那婉转悠扬的传世之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他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及大弟弟的墓地也在附近。
站在音乐家墓地上,我思潮澎湃、感慨万千:就生命的长度而言,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但就生命的质量来说,他们是一群伟大的灵魂。生命是有限的,音乐是永恒的!
· 《童年的小鱼灯》将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演
· 2011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唱片国内上市
· 维也纳金色大厅隆重上演《中国新春音乐会》
· 【音乐百科】维也纳夏季音乐节
· 大连市沙河口区爱乐女子合唱团将放歌维也纳金色大厅
· 金色大厅国际中老年合唱节17日维也纳开幕
·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广州)”2011年1月1日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