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年初召开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一位儒雅的印度音乐家与美国电影演员迪尼罗和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卡雷拉斯一道,捧走了象征着慈善艺术家的水晶奖奖杯。他就是安拉·拉卡·拉曼。2009年,他因为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作曲而问鼎金球奖、奥斯卡奖和格莱美音乐奖,如今,这部电影的主题曲《胜利》,已成为响遍印度的“国民歌曲”。
拉曼从业近20年,曾参与上百部电影的音乐创作,出品的电影原声音乐碟在全球已卖出2亿多张,成为流行音乐史上销量排行榜的翘楚之一。印度乐评人称拉曼为“音乐风暴”,将印度音乐推向了世界舞台;英国广播公司称他是神奇的“声音冶炼大师”;美国《时代》周刊标榜他为“马德拉斯的莫扎特”。
坎坷经历 造就奇才
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原名马德拉斯)是拉曼的故乡。1966年,他出生在一个较为富裕的泰米尔音乐世家,父亲谢卡尔曾是印度马拉雅拉姆语电影的一名作曲家和指挥。父亲的工作室,是拉曼与音乐结缘的起点。有一回,父亲的一位从事音乐教育的朋友发现小拉曼站在工作室的一架风琴旁,不知疲倦地拨弄着一个调子。在这位朋友的建议下,父亲开始让小拉曼接受音乐教育。从4岁起,拉曼便开始学拉小提琴。
虽然拥有过人的音乐禀赋,但拉曼的从艺之路却充满坎坷。9岁那年,父亲因病撒手人寰,作为家中唯一男子的拉曼成了顶梁柱。他开始靠出租父亲生前的乐器赚钱养家。11岁时,不得不辍学去当地一家乐团谋职,还和同伴合伙成立了一支名为“根”的乐队。此后多年,他跟随当时一些知名乐队到世界各地巡演。
后来,拉曼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深造并获得西方古典音乐的学位。学成归国后,继续在不同的乐团演奏。1987年,拉曼的一部广告音乐作品获得好评,从此他终止了乐队生涯,开始全职制作广告音乐。
巧遇伯乐 名扬世界
印度除了举世闻名的宝莱坞电影产业,还有一个“考莱坞”(印度南部泰米尔语电影产业的昵称)。1991年,著名的考莱坞导演曼尼·拉特纳姆为新电影寻找音乐制作人时发现了拉曼。24岁的拉曼向拉特纳姆演奏了自己和同学就印度南部克里弗河创作的音乐。拉特纳姆当场拍板让拉曼为自己的下一部电影配乐。可那部电影并不卖座,不过在拉特纳姆授意下,拉曼很快又为另一部泰米尔语电影《印度玫瑰》配乐。
没有想到,《印度玫瑰》一炮走红,拉曼因此横扫印度当年几乎所有的音乐奖项。在接下来的一部电影里,拉曼创作的音乐《Mugabla》成了当年、也是印度历史上最流行的歌曲之一。一时间,拉曼成了众多制片人争相挖掘的“金矿”。在电影院里,拉曼的大名一出现在银幕上,就会引来阵阵欢呼;在音像店中,只要有拉曼的新专辑上市,就会出现顾客排队购买的长龙。
拉曼的音乐超越了地理、年龄和语言的局限,无论男女老少,都能随着他的音乐翩翩起舞。拉曼的音乐成就并未止步于印度,而是很快走向了世界。他曾与英国音乐剧天王安德鲁·韦伯合作音乐剧《孟买梦》,将印度优美的音乐推向世界。1999年6月,他应“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之邀,参与杰克逊在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巡演,并一起同台演唱《四海一家》。此外,他还参与了好莱坞电影《伊丽莎白:黄金年代》、《局内人》、《战争之王》以及中国电影《天地英雄》的音乐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