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强:有人把“十二乐坊”这种形式称之为“新民乐”,我不赞同。如果这样定位,那我们传统民族音乐难道就是“旧民乐”了?“十二乐坊”虽然红遍了全国,但是无论从音乐创作上,还是表演形式上,都不是真正意义的传统民族音乐,更多是用西方流行音乐的观念和技法进行创作和演出的。虽然用的是民族乐器,但已经从本体上改变了民族器乐的传统特色,这种包装方式不值得我们借鉴。
记者:您认为民族传统音乐应该如何包装和创新?
席强:我认为民族传统艺术可以采用现代的理念,时尚的宣传和营销手段,但对本体的内容绝不能改变,否则艺术的本质就发生了变异。上世纪梅兰芳大师有一句话,移步不换形,再怎么演变,再怎么加入新的东西,本质的东西不能改变。高雅艺术如果宣传、营销、包装得好,市场很大,有很大的潜力。
记者:1998年,中央民族乐团首次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中国民族音乐会,引起巨大反响。去年,您们又第三次走进了金色大厅。但是这十多年之间,有关中国演出团体到金色大厅“镀金”泛滥成灾的恶评很多,对此您怎么看?
席强:确实,这十多年来,维也纳金色大厅已经被中国团体尤其是中国民乐团体演滥了,成为一种镀金行为,含金量大大降低,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我们这次演出期间,就同时有四个中国团体都在金色大厅演出。有人对我们说:“你们来干什么?票连送都送不出去。”但我们的票卖得非常好,因为中央民族乐团这个品牌不一样。当年第一个在金色大厅一炮而响,红遍全世界的就是中央民族乐团;而如今在很多负面舆论的背景下,我们再次走进金色大厅,以最少的租金,国际一流的品牌和演出质量,大获成功,赢得了声誉。我们演出结束后,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贾建新激动地说:“希望国内的文艺团体,把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一流品牌拿到金色大厅来,就像今天晚上中央民族乐团这个品牌。”
特写
当代民族音乐
不能再是“老三篇”
国家级艺术院团中,能够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只有中央民族乐团和中国京剧院,其他主要都是外来艺术表演形式。作为文化部直属的“皇家院团”,该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民族音乐作品的创新与发展?又该如何发挥文化导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作用?席强带领着中央民族乐团一直在寻求自己的生存发展道路。
在席强看来,无论是二胡、琵琶、唢呐、扬琴、笛子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民族乐器,还是《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瑶族舞曲》、《春节序曲》这些旋律优美、久演不衰的经典民乐作品,都已经具有文化符号的意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的标志,有着凝聚海内外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力量。然而今天,必须要不断推出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新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才能让民族传统音乐艺术发扬光大,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席强说:“我们这几年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和影响力,就是依靠我们的思想和产品,创作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当代民族音乐作品,在全国民族音乐界引起好评不断,为中国民族乐团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主打产品做好了,经济收入随之上升了,一个院团就搞活了,相应的市场、观众、影响力都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