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交响化,早在“样板戏”时代就有过“敢问路在何方”的初探,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就是成功的范本。而作为中西方高雅艺术中的“阳春白雪”与“美酒咖啡”,中国古老艺术昆曲与西方交响乐可否“结交”呢?浙江昆剧团和浙江交响乐团就作出了这样的尝试——2011年2月28日,一台史无前例的音乐盛宴“水磨雅韵”昆曲交响音乐会将在杭州剧院上演。
早在去年夏天,浙江昆剧院、浙江交响乐团和杭州剧院的几位大佬就已经坐在一起开始商量这件事儿了。来自昆曲世家、父亲为《十五贯》编剧的浙江交响乐团团长陈西泠坦言自己是有“昆曲情节”的,加之浙交一直在探索中西方结合的路子,创作出由昆曲《牡丹亭》改编的民族交响乐曲《春闺梦》,和由《长生殿》改编的《双星鉴》等,均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对于浙昆来说,将昆曲与交响乐相结合,也是让古老的昆曲能够走向国际,避免昆曲因单一的传统表演形式,无法被西方观众所接受。因而此次浙交与浙昆的合作,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此次音乐会曲牌选定的总策划、浙江昆剧团副团长王明强告诉记者,本次音乐会的主旨,是以音乐为“媒”,以中国传统昆曲曲牌音乐为“魂”,以西洋管弦乐器与中国民族乐器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为“形”。在曲目内容的选择上,浙昆精心挑选了昆曲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曲牌,如《牡丹亭?游园》中的【皂罗袍】、《长生殿?惊变》中的【泣颜回】,以及【将军令】、【懒画眉】等等。而这些曲牌在与交响乐的“结交”中,都进行了专业化、多样化、深入化甚至技巧化的创作改编。在音乐呈现上,也将突破以往用于伴奏功能服务于舞台表演的相对简单、单薄的昆曲音乐表现方式,将气势宏大的西洋管弦乐与昆曲小型民乐相结合,无论对交响乐还是昆曲,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由于昆曲的曲牌体音乐与交响乐的结合,难度要高于京剧等板腔体与交响乐的结合,陈西泠与王明强或多或少有些担忧:交响乐队年轻的演奏家们能不能掌握昆曲特殊的韵味?从未走到台前的昆曲伴奏乐队在表演上会不会有欠缺?不过在他们心里更多的是希冀:希望通过在杭州的首场演出,总结经验、加工修改,最终能够将这台音乐会搬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舞台上。
陈西泠介绍,2月28日晚的演出将按照音乐会的形式,舞台上既没有繁复的背景,也没有戏曲灯光,交响乐队与昆曲乐队的演奏家们将会各自穿着燕尾服与中式演出服坐在一起,演员们则会着戏服、带妆在乐队前方演出。演出由国内著名指挥家曹丁指挥,而两支团队从今天下午就已聚在一起,进行为期一周的排练。
·陈三庆格戈里长笛大师课精讲视频
·巴赫初、拜厄、哈农练指法、车尔尼精讲视频
·钢琴即兴演奏(伴奏)、流行钢琴曲集精讲视
·中央院钢琴考级精讲视频课件
·中国音乐学院长笛考级精讲视频
·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考级精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