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如今音乐节兴起带动音乐产业发展的现状,著名音乐制作人李广平更是断言,目前已经到了没有商业性现场演出,就没有流行音乐明天的阶段。“现在唱片已经不能赚钱,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现场演出上面。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演出市场规范化、精细化。有赞助、有资金投入、有回报、有作品,才能形成良性循环,音乐才有新的生命。”
“山寨”多 难以消化 打造特色尤为重要
尽管音乐节的形势一片大好,尽管节节攀升的统计数据很迷人,但是并不能掩盖国内音乐节市场背后潜在的危机。
在音乐产业链条中至关重要的就是音乐本身,虽然音乐节提倡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走进音乐节的大多数人还是去消费音乐的乐迷,而在众多音乐节轮番上演的情况下,音乐节却表现出内容同质化现象。在今年“五一”期间,有中国摇滚新教父之称的谢天笑先后在易县、迷笛、草莓三个音乐节上亮相,出镜率高得惊人。豆瓣线上音乐负责人贾维表示:“如果经常在音乐节演出名单上看到重复的名字,我可能几个月前刚看过,他对我的吸引力就不是那么大了。”
迷笛音乐节创始人张帆说:“音乐节这么多,观众的确会有审美疲劳的情况。在英国和丹麦这样摇滚乐传统深厚的国家,每年运作的大型音乐节也就一两个,不会太多,以免投资浪费。”
“现在的户外音乐节是‘山寨’多、品牌少。”十三月唱片经理卢中强表示。目前国内有品牌的音乐节尚属于少数,很多音乐节是临时起意的应景之作。去年端午节期间在石家庄举办的音乐节就被网友批评太山寨,网友笑称:“草莓、摩登、迷笛火了,石家庄都有音乐节了。”
国内的音乐节目前还处在鱼龙混杂的阶段。不论各界对音乐节这种娱乐模式或褒或贬,也不论在中国刚刚起步的音乐节模式是否名利双收,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太大了,需要这些音乐节;中国爱音乐的年轻人太多了,也需要个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重要的是要办出特色,尊重音乐家和观众,寻找不同的定位,才能让音乐节成为年轻人的狂欢节。”李广平如是说。虽然在一部分人看来,音乐节还是泡沫经济,但泡沫总是会破裂,成为历史。在传统唱片工业崩塌的当下,音乐现场,特别是新生的音乐节,也许能让中国音乐产业的曙光来得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