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辽兹埃克托·柏辽兹HectorBerlioz(1803-1869)
法国作曲家,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803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LaC?te-St-André,Isère,1869年3月8日死于巴黎。
1803年,柏辽兹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小镇的医生家里,小时家住乡下,农村的生活给他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他自幼并未受过专业音乐教育,只是喜爱吹笛子和弹奏六弦琴。柏辽兹最早接触的是教堂音乐,他不信神,但教堂音乐那种宏伟的气派和极其深厚的表情力量深深地打动了他。
1821年,柏辽兹尊从父命去巴黎学医,但他对医学殊无兴趣,最后还是不顾父母的坚决反对,以与家庭脱离关系为代价,毅然离开医学院于1826年考进了巴黎音乐学院并受教于曾为法国大革命谱写过不少作品的勒须尔。但是,更为吸引他的是当时集中在巴黎的国内外进步知识分子,如雨果、巴尔扎克、海涅、乔治·桑,他尤其喜读魏吉尔的诗和听赏李斯特、帕加尼尼和肖邦等人的作品。
1830年对柏辽兹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一年,正是这一年,巴黎发生了三起轰动欧洲的革命,一场政治革命把路易·菲立浦推上了法兰西"平民皇帝"的王位,一场文学与戏剧的革命,成功地演出了浪漫主义戏剧《欧那尼》,把雨果推上了法兰西的精神王位;再就是《幻想交响曲》,的演出成功引起了一场音乐革命,确立了柏辽兹作为法国激进的浪漫主义乐派之父的地位。正是在这一年,柏辽兹获得了巴黎音乐学院的罗马大奖,但获奖作品叫《莎丹那怕尔》,大合唱并不代表柏辽兹的创作风格,这是他为了得奖而迎合保守的学院派准则创作的。真正代表柏辽兹风格的是这年春天演出的《幻想交响曲》,它标志着具有历史意义的交响乐的革新。不过,据说巴黎音乐学院的这次评奖是在革命炮火下进行的,当柏辽兹领到奖走出校门时,卢浮宫已被革命军占领,他当即加大了起义者的行列,为《马赛曲》配器,还将它献给"一切有一条声带、有一颗心在跳动和有热血在血管中流淌的人"。从此,柏辽兹和革命时期的群众音乐有了密切联系,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机会,他经常参加或组织群众性的音乐活动。
1382年,柏辽兹从意大利留学回到巴黎,他在意大利以及1845年在德国和奥地利都接触了当地的风土文化和民间诗歌、民间音乐,对他后来的创作起到一定影响。这一时期开始了他创作上的旺盛时期,1834年他完成了第二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中提琴与乐队),1839年写完了第三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独唱、合唱与乐队),1840年完成了第四交响曲《送葬与凯旋交响曲》等等许多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