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文雁 联合早报
咏叹调
他是真正的音乐家,素养高雅,对自己有严格要求。在他最好的演奏里,你永远感受到一种处理上的连贯和精纯的省思和知性……
新年大扫除,整理房间时搜出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与克利夫兰四重奏录制的《鳟鱼》,名曲重温,又是经典版本,真是回味无穷。
布伦德尔被公认是舒伯特的权威,对舒伯特的作品有独到的见解,琴音清新隽永,浓淡相宜,高贵犹如水墨画。
大师今年80高龄,3年前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的音乐会是他的告别演出,再想听他操琴,怕是南柯一梦。
在这个飘浮的时代,浮躁正流行,像布伦德尔这类学者型钢琴家,见一个少一个。他是精神派代表人物,喜欢思考,演奏风格继承德奥系传统,注重结构,技术辉煌,有很强的内在张力,尤其注重情感的表达。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需向作曲家负责,更要向他们的作品负责。”
演奏会上,布伦德尔很有特点,每次出场犹如宗教仪式般虔诚,双眼瞪着天花板走到钢琴前,非要等观众席鸦雀无声,才慢条斯理地开始演奏,之后他仿佛陷入一种歇斯底里,眼神虚空,嘴里无声地哼着旋律,像在潜心修行,以揭示音乐的深刻内涵。
布伦德尔的音乐会,向来一票难求,任何曾坐在台下的人,都会被他令人信服的知性和技巧风格而动容。他是真正的音乐家,素养高雅,对自己有严格要求。在他最好的演奏里,你永远感受到一种处理上的连贯和精纯的省思和知性,而成全这一切的,是他令人敬畏的钢琴技巧。
布伦德尔也是绝少数文笔绝佳,既能写文章,又能在思想上有贡献的演奏家。他先后出版过多部音乐文集,包括《音乐的思想和追想》(Musical Thoughts and Afterthoughts)、《音乐的探询》(Music Sounded Out)、《布伦德尔乐想》(Alfred Brendel on Music),都焕发着智慧的光彩。此外,他还作有三卷诗集,并发表过多场轰动的演讲,足见其学识的渊博。
生于摩拉维亚(Moravia,今捷克境内)地区的威森堡(Wiesenberg),布伦德尔6岁开始习琴,上过施托伊尔曼(Eduard Steuermann)和费舍尔(Edwin Fischer)的大师班,但他在钢琴上的神乎其技,基本是靠聆听柯尔托(Alfred Cortot) 、肯普夫(Wilhelm Kempff)、舒纳贝尔(Autur Schnabel)等钢琴大师的录音自学而来。
布伦德尔少年得志,上世纪50年代便红遍乐坛,但他为人低调,是个谦谦君子,一再表示:“我并非来自音乐世家,也不是什么音乐神童,更没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弹琴速度没有人快,视谱能力也差强人意……”
恰恰是这么一位“平庸”的钢琴家,留下了许多经典录音,舒伯特固然是他的上品,其中的优雅和抒情性无人能及,但诸如贝多芬和莫扎特他也很拿手。前者的解读行云流水,极具特色;后者的演绎亦有别人难以达到的丰富层次,色彩斑斓。此外,他的李斯特也特别浪漫甜美。
他在卡内基的告别音乐会,据说场面非常动人,那年他已77岁,白发凌乱,步履蹒跚,但一坐到钢琴前,他精神面貌一新,指尖下流泻的音符,柔和舒缓,悠扬悦耳,一如晚风吹送。
他返场六次,最后一次掌声持续了20分钟,有幸目睹这一刻的人似乎都意识到,布伦德尔最后一次的谢幕,是一个追求内省和知性的演绎时代的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