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爱乐乐团-乐团成员
切利毕达克在1979年成为新的音乐总监。乐团的第三个黄金时代便从此开始了。
切利毕达克常常会以超乎他人几倍的时间去对一部作品精雕细琢,并且乐此不疲,坚持每套曲目12到18次的异于常理的排练时间,因而只有少数广播交响乐团才能够接受这样的条件。在排练中,会将演奏家搞到疲惫之至的感觉中,只有达到了音乐表现上的最大限度才能结束,对于演奏像对于数字一样要求精确,一丝不苟。切利华达克还强烈地反对唱片录音,认为真正活的音乐只能到音乐厅的现场去寻找,唱片只不过是幻影而已。对于音乐会的数量,也尽可能将其减少到最低限度。1984年首度在美国登台,指挥的却是一个由音乐学院师生组成的管弦乐团。
切利毕达克指挥下的慕尼黑爱乐乐团有了不同凡响的进步,已济身于国际一流乐团的行列中,其朴素无华的声音虽然在色彩上令人稍感黯淡,但却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布鲁克纳和勃拉姆斯之类作曲家音乐中的特殊气质。
晚年的切利毕达克在音乐上经常沉而于完全自我的感觉中,在速度和线条上不受任何拘束,如入无人之境。
在84岁高龄之际,与慕尼黑爱乐乐团合作了17个年头的切利毕达克终于撒手而去。但慕尼黑爱乐乐团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