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明五,作曲家,教授,博士(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现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研究生导师。从事音乐创作及现代作曲技法、管弦乐配器技法研究,兼任上海现代音乐学会副秘书长、东亚作曲家联会中国协会秘书长。曾多次出任国家级和国际性音乐比赛评委。
尹明五出生于中国北方黑龙江五常。1985年,从黑龙江省牡丹江歌舞团任长笛演奏兼作曲,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作曲本科,于1990年以全优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并免试直升为作曲硕士研究生,继续师从王建中教授。1992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98-2001年(在职)攻读作曲博士研究生,师从杨立青教授。在上音读书期间,曾多次获“沈心工音乐奖学金”、“傅成贤音乐奖学金”和“人民奖学金”。
尹明五作为长期接受严格技术训练科班出身的作曲博士,在作品中所构筑的具独特的、深刻的、富有逻辑的乐队音响以及他在作品中鲜明地呈现出的交响性、哲理性,是不拘一格、严谨考究的。无论他创作任何形式任何风格的作品都非常注重对作品“本质”的要求,即在其题材和内容上一定是深刻和富于哲理性的。
他以扎实的配器技术和敏锐的音色感觉所著长,创作了很多具交响化的大型作品,主要代表作有:大型现代舞剧《那年五月》(管弦乐,1995);交响序曲《印象》(1991);交响音画《韵》(1992);大型交响合唱《飞向太阳-光的赞歌》(1998);为二胡与乐队而作的《夕》(2006);多媒体·京剧·交响音乐剧场《白娘子·爱情四季》之第二乐章·夏(2009);《黄河九歌》—为混声合唱与管弦乐队而作(2009);为12人混合室内乐队而作的《唤魂》(2002/2006);为长笛、单簧管和大管而作的《思》(1988);《长笛与钢琴组曲》(1986);为男低音独唱而作的《路》(1988);无伴奏混声合唱《茉莉花》、《摇篮曲》(2003)等。其许多演奏发表于中国上海、香港、台湾及韩国(首尔、光洲、大邱)、日本、丹麦、德国(柏林、汉堡、美茵兹)、奥地利等地区和国家,以及包括“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韩国岭南国际现代音乐节、东亚国际现代音乐节(韩国、日本)、首尔NONG Project国际现代音乐节、ISCM2002香港国际现代音乐节、2006第16届欧洲合唱节(德国)、2006欧洲夏季古典音乐节(德国)等重大国际性音乐节。
他的作品曾多次在重要专业作曲比赛中获奖,如:交响音画《韵》(1992)获“1999韩国第二届大型交响乐作品作曲比赛”大奖(该赛史第一大奖);交响组曲《忆》(选自舞剧《那年五月》,1995)获“2004全国第十届音乐作品(交响音乐)评奖”大型作品三等奖;无伴奏混声合唱《摇篮曲》(2003)获“2004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作品奖(不分等级)和“2004上海市文艺创作”优品奖;《长笛与钢琴组曲》(1986)获“1991上海之春音乐节”新作品创作奖和“1991上海音乐学院室内乐作品作曲比赛”第一名;艺术歌曲《小河》(1986)和《太阳》(1987)同获“1993上海‘春兰杯’作曲、演唱双大赛”创作奖等。
同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作品,曾获得8项国际性作曲比赛奖项,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UNESCO国际青年作曲比赛”等分别在加拿大、韩国、日本、中国上海和台湾等地举办的国际性作曲比赛。
尹明五在长期教学、创作、研究中,撰写和发表了若干学术性论著,主要论著有:《卢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时期的创作思维及技法》(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卢托斯拉夫斯基〈第二交响曲〉音色对比与配器布局》、《当代音乐创作中的若干管弦乐配器技术特征》等。
1999年获“上海高校市级优秀青年教师”;2000年获“宝钢(全国)教育奖优秀教师奖”;2000获“上海音乐学院(首届)院长奖一等奖”;2004—2006年获“贺绿汀音乐基金奖”七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