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民族新风,谱千古绝唱——何占豪教授为音乐学院师生作讲座
3月11日上午,音乐学院205教室座无虚席。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者,上海音乐学院何占豪教授莅临我校,为音乐学院师生作题为“漫谈《梁祝》的创作背景与音乐赏析”的讲座。
在讲座开始前,音乐学院叶松荣院长首先向大家隆重介绍何占豪教授。何占豪教授是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他与同学陈刚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全世界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继《梁祝》蜚声乐坛誉满中外后,他的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弦乐与合唱《决不忘记过去》、交响诗《龙华塔》等大型器乐、声乐作品也相继问世。他的作品除了富有戏剧性、抒情性外,还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接着,已经78岁高龄的何占豪教授精神矍铄,向同学们娓娓道来了名曲《梁祝》背后的故事。1957年何教授考进了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修小提琴,那时他和同学们经常下乡为百姓们演出,受欢迎的外国音乐却让百姓听不懂,激起了他们为百姓作曲的想法。由此,他和其他同学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以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和祝英台”为题材,何教授配写旋律,陈刚负责配器,两人在丁善德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了多番改进完善,终于谱写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何教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向同学们讲述了创作试演期间发生的小故事。1959年5月底,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正式首演,由俞丽娜倾情演奏,乐曲一出就犹如天籁之音,40余年经久不衰。曾经有一位学者感叹道:“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何教授又以演奏的视频为例,向同学们认真地分析了此曲的音乐结构及情感特征。一段段的音乐再现,结合了何教授所要表达的场景和情感,很好地将这个千古流传的感人爱情故事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乐曲的高潮,化蝶的结尾,令人潸然泪下,同时也结束了本次的讲座。全场掌声轰鸣,为这位音乐奇才的不凡经历感叹,为这位平易近人的老教授的精神所感动。
参加本次讲座的师生们都表示受益匪浅,大家都为能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大师的风范而兴奋不已。何占豪教授的经历教会了我们学音乐的创新和勇于尝试,而他将民族音乐与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将民族音乐带进全新的领域,更值得我们思考与钦佩。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