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酩( 1934-1997 ),曲作家。1953年随陈铭志学习作曲理论,并在上海工人文化宫音乐创作班学习作曲、在上海音乐学院夜大学学习钢琴。1959年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丁善德。1964年毕业后入中央乐团创作组从事音乐创作。主要作品有为电影《海霞》、《黑三角》、《小花》、《樱》、《沙鸥》、《知音》所写的配乐以及歌曲《渔家姑娘在海边、《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青春啊青春》、《知音》等。此外还有《小提琴协奏曲》、《沙鸥组曲》、长笛协奏曲《与海的对花》琵琶协奏曲《霸王卸甲》等。中文名:王酩
人物生平
王酩,上海人。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轻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视音乐协会特邀理事。一级作曲家。
1947年考入上海交通中学。1949年上海解放,被学校送到青年文工团组织的训练斑学习乐理、作曲和指挥。他的第一首歌《南下参军歌》获得了当时上海学生歌咏比赛创作一等奖。1954年至1959年任静安区中心小学教师,并先后参加工人业余创作班和上海音乐学院夜大的学习,发表了混声合唱《来听情人唱山歌》等音乐作品。1959年至1964年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毕业后任中央乐团专业作曲。学生时期创作了钢琴独奏《垦荒组曲》和管弦乐组曲《秦娘美》。
王酩1973年给电影《海霞》创作了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一曲“大海边、沙滩上……”给自己带来批判的同时,也给置身“文革”、“样板戏”包围之中的人们带来了久违的悠扬与舒展。其后是电影《黑三角》的主题歌“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小花》的“妹妹找哥泪花流”、《樱》的“妈妈看看我吧”、《泪痕》的“心中的玫瑰”、《第二次握手》的“ 祖国春常在”……
这些电影主题歌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一个时代。伴随着新时期文学和影视作品的繁荣,这些影视歌曲被传唱四方,成为新时期第一批原创流行歌曲,它们的诞生更打破了港台歌曲红极一时的局面,它们的演唱者中走出了中国第一批流行乐手。中国人因此难忘王酩。
八十高龄的老一辈作曲家时乐蒙拄着拐杖前往医院看望王酩,走的时候强作欢颜:“没事儿,他的病比施光南轻…… ”
作曲家施光南7年前和王酩同一个病去世的,时年49岁。曾几何时、王酩、施光南、王立平曾被誉为新时期青年作曲家“三驾马车”。也因为此,作曲家王立平在记者深夜12点半给他家里打电话采访时说:“王酩是这一代里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一个。”
去医院看望的还有朱明瑛,十几年前王酩的《角落之歌》使得刚从舞蹈演员转行做歌手的她得以脱颖 而出。她至今难忘王酩老师给予她的每一分支持和鼓励。她说:“从医院出来我迎着风哭了很久,我在想生命这么脆弱,而王酩老师却活得精彩,他不仅托起了一代音乐,还托起了我们这许多人。”
王酩是中国最早开办通俗音乐培训班的音乐家之一。1987年他创办的由中国音乐学院代培的通俗音乐培训班走出了年轻一辈歌手孙浩、李殊、胡晓晴。在他昏迷期间,歌手孙浩几乎天天前往,喋喋不休地跟他的老师说:“您醒过来吧,我带您去染头发,我们漂漂亮亮精精神神地活下去……”
1988年,王酩一手创办中国轻音乐协会,后又主编《音乐生活报》。他的第一部交响乐《长城》刚刚完成第一乐章。
“王酩把他的一切都给了音乐。”70岁的词作家乔羽感慨他们30多年的友情和合作。他们1984年合作的《难忘今宵》至今仍在春节晚会的最后时分响起,只是到春节再听这首歌时,王酩他会是在天国。
主要作品
器乐作品:1961年钢琴作曲《垦荒作曲》
1962年单簧管协奏曲《天山之春》
1962年弦乐五重奏《秦娘美》
1964年小提琴协奏曲《农村新歌》
1975年交响乐《忆先烈》
1977年《海霞组曲》
1983年《沙鸥组曲》
1983年长笛协奏曲《与海的对话》
1984年琵琶协奏曲《霸王卸甲》
1984年管弦乐《小诗》
小型器乐作品:《牧歌》《快乐的罗嗦》《南海渔歌》《孔雀迎春》《钢琴赋格曲三首》(鲍惠芹演奏)CI、VC、ARPE、四重奏《果园盛开幸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