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溯到2007年年初。
立体呈现文化大省、戏曲大省、民俗大省,用崭新的舞台样式表现活态的黄土文化。2008年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确立了新的创作思路,开始向更高的艺术目标冲刺。他们聘请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张继钢为总编导。从那时起,院长赵银邦和时任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高晓江数十次往返太原、北京。张继钢正夜以继日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演出排兵布阵,赵银邦、高晓江每每等到午夜时分,多少个夜晚,一壶浓茶,一包香烟,激情碰撞,共同编织《解放》的故事。到2009年初定稿,剧本19易其稿。
2009年3月,他们与国家大剧院正式签订演出协议,5月《解放》开始排练。整场演出共18场、9个舞段、8首山西民歌、一段戏曲演唱,5场情景表演。参加演出的舞蹈演员百余名。而此时,张继钢正忙于大型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排练。总编导无法亲临排练现场。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创造性地运用远程通信教学模式,张导示范的每个舞蹈动作,通过大屏幕传递给同学们,同学们的排练现场通过大屏幕再传给张导。2009年炎夏,舞蹈系百余名师生连续3个月“浸泡”在汗水里。跳凤冠小脚舞的30个女孩子从频繁摔跤,伤痕累累,到舞姿翩跹、舞蹈阵容变幻莫测,腿上磕破的伤结了疤,脚上蹭掉的皮磨出厚厚的茧。跳《走西口》的30个男孩子脱皮掉肉,在舞蹈数百次的修改中,阳刚的体魄隆起健美的肌肉。直到2009年8月22日,张继钢在省城青年宫演艺中心第一次与演职员见面。张导工作繁忙,此行在太原只能待24小时。
《解放》剧组全体演职员连续作战,从清晨到午夜,一幕一幕地过,一个细节接一个细节地抠,党委书记李玉梅、院长赵银邦通宵达旦忙碌在台前幕后,在近200人的剧组,他们是灵魂,也是普通职员。
舞台美术制作全部由美术系师生承担。为体现艺术的真实,全剧舞美全部以实景呈现,剧中横贯舞台的两道大梁,灵活推拉的4道立体大门,3个5米高的黄土窑洞,一道18米长、2米宽、7米高的黄土斜坡,一块点缀着上万颗星星的星光幕布,舞美制作难度空前。这年7月,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并不宽敞的校园变成一个大工厂。白天,师生们头戴草帽,在烈日下施工,身上、脸上暴起一层层白皮。夜晚,电焊迸射的弧光照亮整个校园。根据剧情需要,全剧结尾时大片的桃花持续从天而降,达到这样的舞美效果,需要250公斤用绸布剪的花瓣,20多名师生通宵达旦地剪,手上打满血泡。
《解放》成功了,《解放》还要演下去。炎夏在去柳州的火车上,深秋在去鄂尔多斯的荒漠里,隆冬在从吉林返回太原的长途中,午夜在纷飞的大雪中赶赴晋城,《解放》剧组从未停歇,山西民歌正在唱遍全中国,《解放》正在走向全世界。
一座艺术殿堂启蒙的种子播向了哪里?
与国际戏剧协会合作。
一辆简易的流动舞台车。艺术教育殿堂履行文化惠民的使命。行程2万多公里。大山深处。15万山里娃第一次看到儿童剧。斯德哥尔摩大学聂珂玲教授说,你们为山里孩子点亮艺术之火。
2007年10月,一台简易流动舞台车穿行在柳林县12个乡镇。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组织送戏下乡,行程6000余里,为深藏在吕梁大山深处的40多所中小学,演出儿童剧《借扇》《毛蛋和楞臭的秘密》。7万多父老乡亲第一次在家门口看到儿童剧。
文化惠民是政府要做的事,是国有艺术院团的使命和责任。山西戏剧职业学院自觉履行文化惠民使命,将艺术启蒙的火种播向山里的孩子。
2006年国际戏剧协会瑞典国际开发署,东南亚地区国际文化合作项目《儿童之声》在瑞典召开首次会议,中国剧协、昆明儿艺、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纳入该组织合作项目,并以“不破坏环境,来改变和提高生活质量”确定为儿童剧创作理念。根据这个创作理念,他们很快创作完成儿童剧 《借扇》《毛蛋和楞臭的秘密》。
观众最多时超过3000人,那是在柳林县金家庄一块空地上。观众里三层外三层把流动舞台车围了个水泄不通,山里娃们一双双投向舞台的眼睛,流露出对艺术的渴望,一张张绽开的笑脸是艺术启蒙后的表情。观众最少时包括校长在内仅有5名教师、10名学生,那是在庄上镇双枣村小学。演出结束时,女校长鞠躬致谢:“感谢你们,娃娃们需要这样的艺术。”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为山区送戏,山里老人们说,这是善举。山里的老师们说,这是奉献。乡镇干部们说,贫困山区不仅需要物质扶贫,更需要文化扶贫。把国际儿童剧项目引进山西的斯德哥尔摩大学聂珂玲教授说,你们为山里的孩子点亮了艺术之火。
3年创作演出4部儿童剧。山西戏剧职业学院为运城、吕梁、朔州的6县、61个乡镇、211所中小学送戏下乡,行程2万多公里,义务演出307场,15万山里娃第一次在家门口欣赏到儿童剧。
一种什么精神薪火相传半个世纪?
53年“戏校人精神”薪火相传。硬件没有任何优势。创新,让这片森林更神奇。就业率连续3年高出同类学院。讴歌民族伟大复兴和转型跨越新山西的音画史诗中,留下他们的歌声与舞姿。
近年来,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坚持走好“三条道路”,努力建设“三个基地”。紧紧依托文化行业,坚持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突出山西地方文化特色的道路,努力把学校建成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基地;坚持走守正创新的发展道路,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传统艺术的改革创新基地;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努力把学校建成实用性优秀艺术人才的培养基地。
与全国,特别是东部省区的艺术学院相比,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的硬件没有任何优势。但他们保持国际视野,始终站在全国艺术职业教育制高点,与国内外著名艺术院校广泛交流协作。请进来,聘请张继钢、张千一、赵季平、郑小瑛等艺术大家担任客座教授。走出去,与国际剧协、国家大剧院、香港中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合作,联袂打造精品。
建设一流大学需要大师与大楼,更需要大学精神。半个世纪前,一代晋剧宗师丁果仙作为首任院长,为这个我省最早的艺术摇篮开疆破土、建章立制,也孕育了 “戏校人精神”。从山西戏曲学校升格为山西戏剧职业学院,53年,传承弘扬、发展创新、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戏校人精神”薪火相传。近500名园丁在这里默默耕耘,万余名专业艺术人才从这里振翅高飞。
创新,让这片森林更神奇。7年编创6台大戏剧、4台小戏,先后演出1000余场,参加演出的师生达8万余人次,大大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的艺术实践。“课堂教学——艺术实践——舞台检验”的艺术教学模式,为每一个学生插上奋飞的翅膀。“剧目驱动、院团合作、学演结合、服务社会”的办学特色,不断出人、出戏、出精品,就业率连续3年高出同类院校。兄弟省市区艺术职业教育同行纷纷来校取经。因为他们的创造与奉献,山西民歌民乐越发悠扬动听,三晋鼓乐更加激昂雄浑,历史悠久的山西四大梆子人才辈出。
晋京参加北京奥运会重大文艺演出,晋京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向祖国汇报展演,精彩亮相上海世博会,参加 “华夏文明看山西”系列文化活动。在这些举国关注的国家和山西的重大庆典与展演中,山西戏剧职业学院这支青春勃发的团队,展示了它独特的魅力。在讴歌民族伟大复兴和转型跨越新山西的音画史诗中,留下了他们的歌声与舞姿。
为祖国起舞,为新山西放歌。
春天里,这支青春团队奔向新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