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讲到现代舞创始人、美国著名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时,我记住一段邓肯关于掌声的精彩描写:“在天地之间那是怎样一次旷古绝今的舞蹈呵,掌声如七月孩子们簇拥着你把这些美丽的花朵别在世界的襟前。”
然而面对旷古绝今的舞蹈,在国外大剧院,一曲《芭蕾舞》观众的掌声大潮般一浪漫过一浪,在国内剧场我们的观众也鼓掌,但次数、频率和热度有限,缺少应有的激情和震撼力。
为什么不愿为别人的精彩鼓掌?我不得其解。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评论家吴义勤教授,为我们讲授了《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评价问题》。他针对现实对当下文学的评论持否定、轻视的判断及重古代偏西方、重现代轻当代,对身边文学不痛不痒的现象,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作了精辟解析和客观引导,学员大开眼界,茅塞顿开。
为什么不给当代作家以掌声,为什么不给身边的作家以掌声?
吴义勤教授从三个层面作了透彻剖析。
其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文人相轻,厚古薄今的现象严重。评价现代文学用“加法”,神话了他们;评价当代文学就用了“减法”,用显微镜看他们。有多少当代作家能够互相欣赏、加油和鼓掌?其二从文学观念看,影响对当代文学作家的判断,当代人不能写当代史,阻止了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和历史化。其三从中国大学的学术体制看,定位不平衡,有的都是现代文学的学者和专家,当代文学及作家,成果不受重视,认为没有学术性。
近30年,伴随中国的快速发展,出现多少优秀作家,创作多少优秀作品?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对当下,对身边群体是否有真诚的理解和尊敬?走的越近的,越熟悉的,越本土的,越是挑剔和批评;越是远在天边的,国外的,甚至古代的,越是大加褒扬。当下的,一大批优秀作者,却得不到应有的评价、激励和掌声。
当年贾平凹一部《废都》,是对转型时代困境的表达,是20世纪不可忽略的文本,由于性的描写,当时竟然出版批评专著10余部。余华、卫慧等一批风格独特的前卫作家,也曾被世俗化和妖魔化,这是对当今时代写作者的不公。我们不仅需要文学批评,也需要纯洁、真诚和公正的评述,更需要建立坦诚、和谐、人文和理性的交流空间,让掌声不断在心灵的交融和碰撞中响起。
鲁迅弃医从文,是为唤醒国人沉睡的灵魂;当今我们也该净化思想和灵魂,为我们身边的作家鼓掌吧,那掌声多了,中国别在世界襟前的花朵才会光彩夺目。【作者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