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 3月20日—23日,由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安康市文联、紫阳县委县政府等单位共同组织的陕西省内词曲作家紫阳民歌采风行暨“陕西省音乐创作基地”授牌仪式在安康市紫阳县举行。以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为团长的采风团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阳民歌”开展了为期四天的采风创作活动。
紫阳民歌是产生流传在陕西省紫阳县境内民间歌曲的总称,是陕南地区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它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是当地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紫阳民歌藏量极为丰富,所发现曲目总数已达5028首,编印成册的有828首,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对门唱山歌》、《洗衣裳》、《南山竹子》等。由于积蕴深厚、传唱广泛,紫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歌之乡”。
据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介绍:建立“陕西省音乐创作基地”是省音协推动歌曲创作、加强我省民歌品牌建设系列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原生态民歌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记忆,凝聚着世代中国人的情感认同,解读着当今民间纯正、鲜活的生存信息。民歌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传承传统,需要个性与多样性,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紫阳的音乐工作者为紫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普及做了大量工作,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全省音乐家和音乐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我们有责任运用好我们手中的资源,配合紫阳的音乐工作者、配合省内的音乐家把民歌传播工作做好,把民歌创新工作做好。
采风期间,相继举行了“紫阳民歌保护与发展座谈会”、“紫阳民歌品评会”、“陕西省音乐创作基地授牌仪式”。参会专家对紫阳县长期以来在民歌的普及、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被基层同志为民歌艺术执着热爱、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采风团专家着重对紫阳民歌今后在创新发展方面提出了诸如:改编创作、丰富表演形式等很多好的建议。
据悉,省音乐家协会把紫阳作为创作基地以后,每年会组织一些音乐家来实地开展采风创作,以紫阳民歌为素材,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为紫阳民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打好基础、搭建平台。